诸葛亮多次北伐,那么对魏国影响有多大

声明:本网站依照法律规定提供财经资讯,未授权或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发布交易广告。对任何广告信息请谨慎交易,谨防诈骗。举报邮箱:xxxxxxxxx@qq.com
2020-12-08 08:39最佳答案
其他回答(共7条)
-
2020-12-08 08:51 赖鹏举 客户经理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本文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战役进行一些分析,其中一些分析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同,特提出来讨论。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
2020-12-08 08:48 黄益江 客户经理
我觉得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原因并非战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孙权。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人才将相与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腐败政治在末年导致了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蜀国的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北伐战事中,关键深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失不在来,失之难以挽回。 蜀军在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我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北定中原”关系中的成败教训明示,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兴旺,事业要发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强有力才干的人才队伍;兴利除弊、反腐反贪、惩治腐败;加强民族大团结;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合理用人;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否则,就算时诸葛亮再世也很难成功的。
-
2020-12-08 08:45 龙山红 客户经理
诸葛亮在辅佐刘禅时,看到蜀国民众渐渐恢复生机,国内经济也发展起来,于是写了一篇出师表上奏刘禅请求北伐,出师表体现了北伐的目地跟意义。在得到刘禅的批准后,来年开春诸葛亮就动身北伐。这次北伐,魏国占尽优势,但是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选择北伐呢?主要是因为魏国虽然占尽优势,但真的对抗诸葛亮却有不足;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想在生前完成刘备的大业。
魏国选择防守放弃进攻
其实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国就想攻打蜀国,而且真的有进军试探过。但是蜀道行路艰难,又恰逢魏国进攻的时候下雨,栈道都被摧毁了,魏军只好无功而返,曹真也在此后病逝。诸葛亮趁机大破郭淮与费耀。由此可以看出,魏国是想直接攻打蜀国的,但是被诸葛亮抓住机会直接击溃了。连防守都不能与诸葛亮抗衡,更别谈进攻了。
诸葛亮急于完成蜀国大业
蜀汉政权是由刘备一手建立的,作为汉王朝延续的象征。这就是正统,而曹操通过叛国建立魏国政权,这就相当于乱臣贼子,视为不正统。俗话说汉贼不两立,蜀国作为正统,他要向天下宣布自己的存在,宣誓自己的立场和帝位,所以蜀国跟魏国是必然的对抗。而且诸葛亮与刘备情义深厚,刘备临终前,不仅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将蜀国的江山,蜀国的使命也一并交给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北伐战魏。
蜀国等只会等来惨败
很多人批评诸葛亮的北伐,原因是北伐失败了。但是如果我们置身历史就会明白北伐的必要性。他要恢复中原,这是任何一个正统政权维系国家存在的必然性。魏国可以等,等来繁荣昌盛,而蜀国等,就只能等来死,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博一场。
-
2020-12-08 08:42 梅金莉 客户经理
就诸葛亮北伐来说,有数据称诸葛亮北伐时有30万兵力,但实际上诸葛亮带领的北伐军总共只有10万人。 -
2020-12-08 08:36 龙小语 客户经理
我们看三国演义或看电视剧,基本上是从官方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从蜀国还是曹魏都是两方政敌军队的动向,而没关注过普通百姓。
那么,名声远扬的诸葛亮在普通曹魏百姓心中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直白来说,在中原地区听说过诸葛亮大名的普通百姓不在少数,但真正拥簇着并不多,毕竟人都以自己的祖国为本,那时魏国已经是他们的祖国。
而对于经常被诸葛亮骚扰的陇西、南安、天水等地,更是不堪其扰,厌恶至极,
诸葛亮画像
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生活的好好的,你隔三差五就要来一仗,搞的民不聊生。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没记载,但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写了这段故事,事情是这样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很顺利,拿下了几个城市,朝廷很震惊,百姓很恐慌。
有个陇西郡,是一个必争之地,这个郡的太守叫游楚,他的一番话和百姓的表现,就可以直接的反应魏国百姓的态度。
228年,诸葛亮打过来时,天水、南安两太守不战而逃,而游楚坚守很坚决。
太守画像
他召集了城里的官员和普通百姓,站在城头大声喊:
“蜀贼打来了,有几个城市投降了,这些狗汉奸去享受荣华富贵了。我作为大魏的官员,一世为国,我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保卫我们的人民和土地,为国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我为官这么多年,也没怎么造福大家,现在是你们发财的好时机,你们可以取下我的人头,拿去献给蜀人。”
本来就对蜀军恨之入骨的官民,听着太守的赤胆忠心,更是坚定不移。很多民众都哭了,表示死活与太守与共。
游楚有勇又有谋,当时陇西东边的两个郡已经投降。他制定了计划,官民共守城池,抵御侵略,等待朝廷的救兵。
另一方面,他对民众表示,如果救兵没来,又守不住城的话,就将他杀了,献给蜀军,或许能保住百姓姓名。
北伐路线图,帮助大家了解位置
游楚很有胆识,在蜀军攻来时,他派长史马顒出城迎战,自己在城墙上坚守。
攻城的蜀军很猛,但曹睿也很给力,大概不到二十日,魏军就登山而来,蜀军撤退,此后诸葛亮经历了一系列失败,马谡失街亭后败走。
而经此一事,曹睿重重表彰了游楚,还让从没见过皇帝的他进京面圣,好人长寿,他活了七十多岁。
很显然的,面对外来入侵者,百姓的态度很鲜明。 -
2020-12-08 08:33 管火金 客户经理
第一次北伐,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攻取眉县,使赵云、邓芝率一枝兵马为疑军,据箕谷。而诸葛亮自率大军攻祁山。由于事出突然,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皆叛魏应亮,魏明帝曹睿遣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驻眉县。令右将军张合率五万步骑增援陇上。蜀军先锋马谡在街亭被张合所破,蜀军进无所据,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此战过后,诸葛亮自贬三等,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第二次北伐,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利用东吴陆逊在石亭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之际,复出军攻魏。十二月,诸葛亮引兵出散关,围陈仓。因为曹魏方面已经有所准备,“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见《曹真传》)。郝昭据城坚守,诸葛亮围城20余日,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赶,被亮设伏所杀。
第三次北伐。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
第四次北伐。建兴八年(230年)七月,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数道并进,会攻汉中。会天大雨三十余日,阻碍了魏军的进攻。蜀军以逸待劳,诸葛亮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力量,调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自己亲率大军屯成固、赤坂迎敌。另一方面积极筹画反攻力量。他令魏延、吴壹西入羌中南安界,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吏郭淮于阳溪。
第五次北伐,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再次进围祁山,以新造之木牛运粮,令李严总督后勤粮草。此时,魏大司马曹真有疾,魏明帝令司马懿代真屯长安,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统张合、戴陵、费瑶、郭淮,兵发祁山。诸葛亮率军于上圭迎击司马懿,初战诸葛亮击败魏将郭淮、费瑶,并乘胜大收上圭小麦以做军粮。在上圭东与司马懿想遇,懿敛兵依险,亮不得战,引军还。司马懿引军随亮,至西城,始终不与诸葛亮交战。魏将贾栩、魏平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见《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五月司马懿使张合攻蜀将王平于祁山南屯,自己率主力进攻诸葛亮。诸葛亮令魏延。吴班、高翔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懿回营固守。祁山南屯方面,蜀将王平守备得法,张合进攻不克,亦回军。六月,蜀军因运粮不继退军,司马懿强使张合追击蜀军,张合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中蜀军伏击,张合中箭而亡。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鉴于每次北伐,皆因粮尽退军,故于建兴九年(231年)后,就劝兵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兵三年,以做战时所用。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遣使约东吴孙权同时出兵,共伐曹魏。蜀军到达眉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亦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亮。司马懿仍沿用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而退的办法,而诸葛亮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两军相拒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懿始终不出。亮送巾帼妇人之服至懿处,懿故意上表请战,以搪塞诸将。蜀军与魏军相持半年有余,于当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享年五十四岁。司马懿得知此消息,率军追赶。蜀将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做反击状,懿不敢*。蜀军得以结阵而去,入斜谷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退生仲达。”懿因此自嘲道:“吾能科生,不便料死也。”(见《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及蜀军退,懿巡视蜀军营垒处,叹道“天下奇才也!”(见《诸葛亮传》)
这里着重讨论一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蜀军的第一次北伐,是相对形势较好的。出兵前,魏延献计,称坐镇长安的魏安西将军夏侯茂“怯而无谋”,故欲请“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的计划确实很有气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计划,蜀军便可一举夺得关中,这也正是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但是诸葛亮以此计过于悬危,未予采纳。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魏延此计,不难发现,如果魏延的计划要得以实现就必须同时满足下列5个条件:(注意是必须同时满足!)
第一:魏延率军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完成这个行程必须用10天的工夫。
第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茂得知魏延军突然到来时必须要弃城逃跑。
第三:夏侯茂逃跑时,必须留下大批可供蜀军食用的粮草辎重。
第四:魏军的增援部队必须要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
第五: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天内赶到长安,增援魏延。
这五个必须的条件,每一个都有不能实现的可能!注意是每一个!!!
先说第一个。首先魏延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而到达长安吗?子午谷道长约660里,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栈道通行。《石门颂》描述子午道:“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倚词湓ǎ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而且两年之后,魏军都督曹真伐蜀就是从子午道走的。“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见《三国志。魏书。王朗附王肃传》)。曹真一个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虽然有“会霖雨三十天”的客观因素在内,但至少可见用1 0天时间内走完子午谷是相当不容易的。而如果不能在1 0天内到达长安,那么魏军的细作就可能会得到情报而有所准备,使蜀军失去奇袭的效果。
再说第二个。魏军守将夏侯茂怯而无谋这是事实,但他会不会害怕到“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呢?如果他不是弃城逃走,而是据城而守,等待援军到来的话那又怎么办呢?这里先生谈到“魏延用兵而岂能不料敌主将之勇懦乎?”魏延看人看得真有那么准吗?诸葛亮逝世后,杨仪令费文伟去见魏延,试探他对撤军的态度。魏延即要求文伟与他联名发个文书,一同留下继续北伐。费文伟答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见《魏延传》)。杨仪与魏延“势如水火”,众人皆知之事,怎可能会有“必不违命”之举?文伟与魏延相识不可谓不深,相交不可谓不长,况此脱身计,实未见高明,却能一时瞒过魏延的眼睛。未知魏延识人水平究竟有多少高明?更何况夏侯茂其人与魏延非亲非故,而当时的消息情报传递速度和质量,又远未如现在这样高速准确,魏延又以何依据就可认定夏侯茂定会“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呢?再者言道长安城是曹魏的三所防守生镇之一,其战略意义相来与东线合肥、中路襄阳不相上下,欲令魏军于此重镇不战而降,魏延是不是多少也有点一厢情愿了?
再说第三点。即使魏延成功占领了长安,又怎能保证曹军就一定留下大批粮草辎重给蜀军呢?坚壁清野的做法,魏国并不是没有做过。当年曹操攻下汉中以后,“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又于武都“徙氐五万余藻出居扶风、天水界”(见《张既传》)。使得以后刘备夺得汉中后,只得其地不得其民。诸葛亮也不得不令李严率众2万赶赴汉中,才能使汉中重新焕发其生机和活力。如果曹军把粮食运走或是干脆将其付之一炬的话,蜀军能空着肚子守城吗?
再说第四点。谁又能保证关东援军一定会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远的不说,就拿司马懿袭击孟达来说,孟达估计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能赶到上庸,结果司马懿只用了短短的8 天时间就赶到了,16天就攻破上庸,击斩孟达。而且从关东到关中,一路上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天然屏障,正利于曹魏的铁骑昼夜急驰。
再说第五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发到长安,要行千里栈道,怎能保证就一定能赶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到达长安?万一落在曹军后面,魏延军被曹军吃掉不说,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就会屯兵于坚城之下,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当然,魏延此计虽有上述五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仍不能断定其计必定无效,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变化多端的。但是所谓善于用兵者,要讲究制于人而不受制于人。我们仔细看看魏延此计,除了第一点,第五点,蜀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外,第二、第三、第四点却得把获胜的希望完全交由曹魏方面来控制。相信大家也早已经过惯了中国男足每每在重大关头,要看别人脸色的日子了吧。如果这五个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诚然,用兵作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但对于一个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赌徒的用兵者来说,他必须考虑已所选用的用兵策略而带来的收益,是否会远远大于他所承担的风险。毫无疑问,如果魏延此计成功,蜀军可顺利攻下长安城,但是否就能如魏延所说那样“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呢?如果蜀军攻下长安,那么对付长安之东数十万曹魏援军的疯狂反扑就是一个非常棘棘手问题。想当年关羽进军襄樊,曹操几乎把他所有拿得出的,值得骄傲的将领军队都派了过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关羽军攻下襄樊。正因为长安城的战略意义同样非同小可,所以曹魏方面想要重新夺回长安的决心应该也是显而易见的。再者长安以西还有数万魏军赋予顽抗,需要蜀军在短时间之内作战收编。而长安城与诸葛亮北伐基地汉中,却又仅凭几条险塞栈道保持联系,而在这条势关生死存亡的生命补给线,其东面和西面又都是魏军,谁能保证这条补给线不受魏军的搔挠?万一这条补给通道被魏军切断了又该怎么办?
接下来,再来分析一下魏延此计如果失败,又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先生在原文中讲到“五千军出子午,败不过丧一支偏师”,果真如先生所言吗?第一,魏延是请求的是得精兵五千,负粮兵五千。也就是说,魏延所需带领的是一万兵力。蜀军一共才多少兵力?蜀军之中工共有几个像魏延这样的杰出将领?而三国后期,又有几次战斗是令对方损失一万兵力以上的?一旦魏延此计失败,这一万蜀军就等于给魏国轻而易举地消灭了,而魏延本人估计能生还的概律也不会太大。仗还没开始真正的打起来,自己先丢兵丢将,那以后的仗又该怎么打下去?这能算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吗?此其一。其二,如果魏延此计失败,必定会敲响魏国上下对关陇地区防务的警钟。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后,魏将曹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五生守陈仓,治其城。”(见《曹真传》)。这显然说明魏国对蜀军的进攻已经做好了戒备。魏国本已强大,再加上有所戒备,蜀军要想在以后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三,常言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蜀军第一次北伐是建立在刚刚平定南中,士气正旺的基础之上。如果魏延此计,蜀军败,而魏军胜,此消彼涨。这无疑就给今后的北伐事业,蒙上一层难以洗去的阴影。对于蜀军的第一次北伐来说,是许胜不许败。因为只有此战胜利,蜀军才有可能前先制定的“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如果此战失利,不仅仅是一次局部战斗的失利,因之而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将会严重地影响到今后的北伐事业中去。也正因为此,蜀军在这之后的北伐中,虽然表现不俗,仍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否决魏延此计后的具体做法。
诸葛亮先扬声由斜谷道攻取眉县,使赵云、邓芝率一枝兵马为疑军,据箕谷吸引魏军主力曹真部。而自己则自率大军攻祁山。由于事出突然,加之蜀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皆叛魏应亮。当时的形势是:陇右五郡,三郡叛归蜀军,只有陇西郡和广魏二郡不服。只要能切断关陇通道,把这种优势保持一个月左右,就会占领全部陇右地区。(参照《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注引《魏略》记载:“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由此可见,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于切断关陇通道,而切断陇道的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守住由关中入陇的咽喉要地,街亭!诸葛亮令“才器过人,好为军计”的马谡率蜀军先锋部队镇守街亭,其用意就在于拒魏军关东援军于陇外,配合蜀军主力攻占陇右。也就是说在具体战术布置方面,诸葛亮做得面面俱到,实无可挑剔。街亭战败,完全是由于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举动失宜”,且又刚愎自用,参军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所故。诸葛亮所负有的,只是用人不明的责任,实与其具体战术用兵策略无任何关系。以此而言孔明用兵不高,何其妄也?!
先生在原文中讲到“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这里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曹操为何会做出“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决定。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曹操与刘备打过多年交道,对刘备的为人和作战方法非常熟悉。早在初平四年(193年)征陶谦时,曹操就已经和刘备打过交道了。在这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曹操又陆陆续续和刘备打过几仗,双方可谓知根知底。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曹操能针对刘备其为人,做出相应的用兵策略。第二,刘备在撤军过程中,犯了严重的战略决策错误。正因为江陵极有钱粮,城池坚固,如果占领江陵,刘备就会有资本得以喘息并修整自己的部队。但也正因为这此原因,江陵也成为了曹操极欲占为已有的军事重镇。《孙子兵法。九地篇》里讲到“争地则无攻”,对于“争地”来说,任何一方都想抢先占领。曹操之所以愿意丢弃辎重,轻军猛进,也正是受刘备向江陵进军的刺激所致。而在刘备当阳战败后,折向江夏,曹操就没再派兵追赶。所以说,与其说曹操轻军兼道是为了击败刘备,倒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江陵更为确切一些。第三,曹操之所以能令五千急驶一昼夜的骑兵击溃刘备军,还得益于刘备当时具体战术上的错误布置。刘备丢不下十余万随他南撤毫无战斗力的普通百姓,被甲者少,且又分出关羽的精甲万人从水路向江陵进发,这样无疑使本来战斗力就不是很强的刘备军,其战斗力更进一步被削弱。这样也就等于无形中帮了曹操一个大忙。
再来看诸葛亮当时的情况。《诸葛亮传》注引《袁子》道:“蜀兵轻脱,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不求近功。所以不地也。”袁子讲得极为有理。蜀军兵微将寡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诸葛亮一出祁山,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对曹魏的大举用兵。彝陵战败后,诸葛亮苦心经营了五、六年,才有如今的这十万北伐大军。再反观曹操攻打董卓第一战时,由于不明敌军底细而遭伏战败来看,诸葛亮在未知中原虚实的情况之下,采取的慎重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其一也。其二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强行军的结果,势必造成部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讲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陇西郡和广魏郡早已被魏军所占据,魏军坐拥坚城固池,且又以逸待劳。用战斗力遭受削弱的部队去直接攻城,这本身就不是智者所为。其三,当时的魏军并不同于刘备所率之军民相杂,战斗力不强的部队。
诸葛亮第二次的北伐,面对的是遭魏国修整一新的坚城陈仓,“为人雄壮,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的宿将郝昭(见《明帝纪》注引《魏略》)和早有准备的魏军,因此无功而退。但郝昭所以全城却敌者,正如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所注的那样,“其才非成于攻者也,客主之势异耳。”而魏将王双却以为蜀军软弱可欺,想捡个“皮夹子”,便率军追赶。王双放弃坚城,而与蜀军打野战,这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设伏,轻而易举将王双除去。
在诸葛亮以后的几次北伐中,又相继取得了不少局部胜利。这些又直接能反映出诸葛亮的用兵方略。我们来看看在北伐过程中魏蜀两国所遭受的损失。从损兵损将来看,蜀军除了第一次蜀军先锋马谡部伤亡较大(但蜀军主力却未有所损失),第二次攻陈仓时部队有些许损失外,其他的多次战役,基本上都是能胜则胜,不能胜则全师而退,人马的损失是不大的。而魏军除了在街亭之战中,大破蜀军先锋部队马谡外,其他几次都没有什么大的斩获。相反在余后的几次战斗中,连遭重创,先被蜀将魏延、吴壹西入羌中南安界,大破其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吏郭淮于阳溪。后又被蜀军击败,蜀军“获甲首三千级”。蜀军在整个北伐过程中,由于遭受作战失利所导致损失的只有马谡一人,况且即使这个马谡也是被诸葛亮为明军法所斩的。而魏军的大将王双和“以巧变为称”的张合,却是被蜀军直接击毙的。再从丧失城池与人口来看。蜀国方面未有城池和居民遭魏军所掳。而魏国方面则丢失了武都和阴平两郡,被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而武都,阴平对于蜀军的占据关陇和从侧面保护蜀国不受魏军侵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后蜀国灭亡,就是被魏将邓艾于阴平处偷袭成功)。从损失的战略物资来看,蜀军曾乘胜大收魏国上圭郡外的小麦以做军粮,“获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而且还利用在魏国土地生产出的粮食以供军用,“是以分兵屯,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见《诸葛亮传》)。也就是说,如果单从作战所受到的损失来看,魏军所遭受的损失要远大于蜀军所受到的损失。诸葛亮处在兵少将寡和运粮困难的不利条件下,面对强大的魏军和由司马懿、张合、郭淮、曹真等魏之名将及所构铸的坚固防线面前,仍屡次对魏采取主动性的进攻,并能给魏军予重创,极大程度地消耗了魏军实力,实属不易。还使“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和富有军事韬略的司马懿任其自来自去,甚至受到“巾帼妇人之服”的羞辱,还被时人讥之为“畏蜀如畏虎”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而司马懿曾说过“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见《资治通鉴》卷74景初二年)况司马懿并非不想消灭蜀军,且他曾两次令魏军追赶南撤的蜀军,但都无功而还,反而赔上大将张合的一条姓命。若以此观之,说诸葛亮用兵平庸,实难令人信服。
诸葛亮的北伐虽未最终成功,但也不能算是失败。因为失败和未能成功还是有区分的。诸葛亮在北伐中,做到了“夫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而且战争本身就是“胜可知而不可为”的(《孙子兵法。军形篇》)。从南征算起,到诸葛亮星落五丈原结束,诸葛亮一共才打了近十年的仗。在这十年时间里,诸葛亮虽说战功不著,但终无大败。反观曹操,曹操在其最初用兵的十年时间里,虽说胜仗打了许多,但败仗也打了不少。而且有些败得还相当的惨,好几次差点把命都给丢了。而诸葛亮在第一、第二次北伐中受到挫折后,并未一獗不振,相反吸取了作战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几次战斗中,始终未给魏军以可趁之机。再看曹操,他倒是在一征张绣时,对其部下信誓旦旦地说到“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见《武帝纪》)。可结果呢?曹操在二征张绣时还不是照样败在了同一个人的手上了吗?不等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吗?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犯一次错误并不算什么,但如果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再犯同一种错误,那他就有点问题了。诸葛亮即使再能用兵,只给他短短的十年时间怎么能完成北伐事业?要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消灭十万袁绍军,且袁谭、袁尚又兄弟不和,但曹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都用了八年时间来统一河北。况且诸葛亮所面对的对手,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而言,要战胜其的难度都要比曹操平定河北来得高得多。诸葛亮在各方面都不利于已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又伺机给予对手以重创,胜负相当且从某各意义上讲胜还占得上风,仅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已尽了人为的最大努力了。而身为大军事家的曹操,他在诸葛亮尚未辅佐刘备之时,已经称霸中原,而当时的刘备尚无寸土之地。后及诸葛亮出山,曹操不仅未能消灭劲敌刘备,成就统一功业,反而令其一步一步取荆夺益,建立蜀汉基业与自己分庭抗礼,鼎足三立。若以此观之,曹操之军事能力未必便能高于孔明,且军事成败离不开政治、经济、外交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单方面以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来推断孔明拙于用兵,实非定论也! -
2020-12-08 08:30 龚家达 客户经理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可以否定的,但是他多次北伐没有成功的原因,这个也不好说,因为一场战役的胜利需要很多很多因素的结合。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这些问答能否帮助您?
相关百科精选
已有 86485 位专家入驻汇财吧问答
已经帮助 1173961 人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