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中国股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声明:本网站依照法律规定提供财经资讯,未授权或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发布交易广告。对任何广告信息请谨慎交易,谨防诈骗。举报邮箱:xxxxxxxxx@qq.com
2021-06-19 12:48最佳答案
旧上海股票交易"茶会时代"之前后 作者:马长林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外商在上海开办的洋行日益增多,1870年,上海的外商洋行有二百多家,通常每家洋行雇佣一个买办,因此买办数量也与日俱增。在为洋行服务过程中,买办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统计,大买办商每人都拥有近lO万两的资产。在外面洋行纷纷开办近代企业的刺激下,不少买办,包括一些富商和官僚,也投资创办新式企业,采用西方股份制形式,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集资,象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电报局,上海机器造纸总局,裕泰恒火轮面局(即机制面粉厂)等企业的股票已在市场上纷纷出售。于是,一家由华商经营股票买办的公司1882年9月宣告成立。这家称为“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的股票经营商号,在1882年9月27日《申报》上登出大版广告,向人们宣传股票公司开办的意义和作用。开办广告说:“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今特设一平准股票公司,对几方面有利;一为平准公司可以确访那些新办公司的底蕴,广采舆评,持平股票定价,使之能跌涨在宜,有利于各公司。二为初来沪者人生地疏,欲买股票苦无门路,平准公司则每天将股票牌价挂出,购者可一见而知,利于购票者。三为市场上传说的涨跌行情往往使股票持有者心慌神乱,而有了平准公司,市场上流传的讹言可以不信,利于股票收藏者。四为平准公司可以办理股票抵押业务,使那些急需现钱的股票持有者既可以渡过经济难关,不致受人挟制,以能保持股票原价而不受损失。五为各种公司创办旷日持久,难以快速见效,即使囤积货物,也有难于脱手之虞。而创办平准公司则轻而易举,不需仓栈,开销省而收效大,利于本公司。这一宣传,倒也清楚地表明了早期华商股票商号的宗旨和经营特点。
这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设董事数人,正副执事二人,专门负责处理公司的一切事务,此外还聘请账房二人,跑街二人,翻译一人,书记一人,庶务一人,学生二人,在当时上海,也算是颇有规模。平准股票公司对于各种股票市价,每日公决后,即写出挂水牌.告之于众,凡在该公司买卖股票,由谈公司给与发票,三个月后,凭发票至公司扣还回拥百分之二十。平准公司开办后,每隔几天即在《申报》上刊登各种股票的价格,其买卖的股票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机器织布局、仁和保险公司等二十来种。一时人们购买颇为踊跃,股票行情看涨。象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股票,每股(一百两)升水在二倍到二倍半,湖北长乐、鹤峰、热何平泉等铜矿的股票也无例外地升水在一倍半左右。有一个曾经在中国呆过,1882年l1月间回到上海的外国侨民诉述他对上海的印象时说,在他一抵达上海后,便为当地居民所谈的无一不是有关股票的行情而惊讶不已。可见当时股票买卖之热。
但是由于当时华资以招股形式创办企业,在国内还属首创,除轮船招商局等几个大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外,不少是地方各省兴办的中小企业,尚处于筹备阶段,技术是否有把握,利润是否有保障,均尚难预料。许多购买股票者的钱,并非是自己的余资,不少是闻购股票有利可图,临时向钱庄等处借来。1883年年中,上海金融市场出现颠波不定的征兆,市面上银根紧俏,企业股票市价受金融影响,连续下跌。该年7月,曾经以每股二百十六两市价被争购的开平煤矿股票,这时只能卖到一百二十两。到了lO月,每股又跌到七十两。原先市价曾到二百六十五两的轮船招商局股票,此时也只值九十两。至于各省办的矿业公司股票,简直分文不值。此时又恰逢中法战争升级,动荡的时局加剧了金融的波动。L0月上旬,上海北市两家大钱庄首先倒闭。接着经营地产公司的徐润和大丝商胡光庸相继破产,到这年冬天.一场金融危机终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整个上海市场,南北市大钱庄从年初的七十八家到年终只剩下十家,南北市行号栈铺受拖累而闭歇的不下三四百家,各种金融和贸易活动几乎全部陷于停顿。在这种情况下,方兴未艾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在金融风潮中股票持有者遭到惨重损失,这使此后企业的筹集资金活动难以继续开展。曾经是漠河 金矿矿主的李金镛在风潮过后感慨万分地说:“中国自仿效泰西集股以来,就上海一隅而论,设公司者数十家,鲜克有终,而矿为尤甚,承办者往往倾家荡户,犹有余累。‘公司’两字久为人厌闻。”开场很好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也在这场席卷整个上海的金融风潮中夭折。当初不惜功本购买股票而遭惨重损失的经历,使人们始终心有余锈,所以直到十年之后,一般商人一听到“纠股集资”四字,仍然“无不掩耳而走”。华商企业股票买卖受此打击,几乎一蹶不振,大约二十年后,才缓缓地恢复过来。
清朝末年,日趋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民族工矿企业的兴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当时“设厂自救”和“抵制外贷”的呼声迫使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自办企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企业因而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机。在这个建厂高潮中,一些民族资本企业经营颇有起色,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南通大生纱厂,规模扩大,其集资股票在社会上流通甚广。同时国人自办铁路热潮兴起,商办的浙江铁路公司,江苏铁路公司,粤汉及川汉铁路公司先后成立,向社会发行股票,人们又开始踊跃地购买股票,这吸引了一些华商掮客从别的行业开始转向股票交易。有一个原先经营线袜业的搞客,平时靠本业收入甚微,常常入不敷出,一次有人要出售铁路公司股票lO股,此人介绍成功,获佣金38元,费力不多而收入可观,顿时使他感到股票买卖开辟了他新的前途。光绪末年,由上海绅商王一亭、郁屏翰率先在南市关桥创办“公平易”股票商号,此后又有孙静山在九江路开办“信通公司”,成为经营股票买卖的专业户。同时,那些兼营股票买卖的掮客,常常每天下午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今湖北路)转角处的惠芳荣楼聚会,名曰“茶会”,实际上一面互通消息,一面在品茗之际口头拍板成交。来茶楼求购股票者,多是些拥有游资的茶商、丝商、洋行买办等。下午,这些兼营股票交易的掮客则各奔东西,或为各客邦(如京津邦、山东邦、厂东邦、本邦)票号、钱庄兜揽生意或回自己的商号经营本业。后来股票交易数量日多,茶会的形式有诸多不便,一些掮客干脆在旅馆租上一个房间.或在某个商号内挂出一块招牌,上写:“某某股票公司----代客买卖各种股票----内国公债铁路证券”。随着股票营业日见发达,一些兼营股票的掮客便完全脱离本业.集中在石路(福建中路)一带,专营股票买卖了。
茶会时代的股票买卖方式,尚处于原始状态,一切交易,都是现货买卖,没有约期买卖和定期买卖。一些零星交易,往往是先由掮客收买,等到集成一笔整数,再转售给他人,如碰到数额较大的股票出售,掮客财力不足,便由出售人委托掮客,代觅买主,待买主找到,掮客便收取一定的佣金。股票买卖价格,多半由掮客定出,求售之人,只望早日脱售,故对股票价格并不斤斤计较,成交佣金的收取,也无限制,所以股票掮客获利不少。
民国元年政府发行六厘公债,同时苏浙铁路收归国有,市场上股票买卖越来越多,从事股票交易的掮客也不断增加,于是这些掮客在民国三年七月,备文呈请农商部同意,仿照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形式,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会所设在九江路渭水坊,同时附设一个股票买卖市场。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建立后,股票交易方式比茶会时代有所发展,公会除专设一股票买卖市场外,对一些事项作了具体规定:一、各会员每天集会时间固定在上午9时至ll时。二、收取佣金的标准统一;记名股票,因转让买卖手续繁复,交易时又容易发生纠纷,故其佣金按票面值每百元收取一元或五角,即百分之一或百分之零点五;不记名的公债票,因交易手续简便,收取佣金为百分之零点二五。三、每日会员集会结束后,仿照西商众业公所做法,由公会根据当日成交价,编制行情单,分送给各会员。四、规定营业范围为现货买卖和委托买卖,后者数额较大,由出售者规定最高或最低限价,委托会员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这种买卖都在商定后当天下午交货,又称代客买卖。
当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营的股票,一种为公债票,计有爱国公债,民国元年、三年、四年、五年发行的各种公债;一种是铁路证券;一种为公司股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公司股票不下二三十种;再一种为杂牌证券,如储蓄票、印花税票等,可谓门类繁多。
民国五、六年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国内华商企业乘隙蓬勃发展,各种公司股票行情看涨,而政府的内债信用也甚巩固,所以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民间争相购买,各种股票交易十分兴旺。但是好景不长,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鼓动下,积极策划参战,将民国元年六厘公债未发行部分拨充军费,结果政府信用丧尽.公债市价暴跌。另外,同样是民国元年六厘公债,因债票号码、发息地点不同,价格相差甚大,如北京票、南京票、湖北票、上海票等等,名目繁多,价格不一,投资购买者稍不谨慎,即受意外损失,由是公债的信用一落千丈,零星的公债交易因此绝迹。
正当零厚星的公债交易因政府参战引起信用危机而绝迹时,股票的期货买卖却出现了转机。原来民国五年,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恢复帝制,引起各方强烈不满,同时因北洋政府滥发钞票信用不稳,发生北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挤兑风潮,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此宣布停兑钞票,止付储户存款,而在上海的中国银行分行则对停兑命令进行抵制,声誉因此大振,对此上海股票商业公会那些会员,竞相争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京钞的定期买卖,有一月期、二月期、三月期等名目,虽然一时成交数额并不太大,但在证券交易史上,可谓开了期货买卖之先端。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之初,参加公会的会员仅有十三家,随着股票交易的发展,会员逐渐增多,到了民国九年,有会员五十余家。当时在福建路、九江路和汉口路一带,股票公司林立,形成了颇为热闹的华商股票市场。但是股票商业公会会员的资金毕竟微薄,既没有银行的支持,新闻界也给以冷遇,公会所做股票和公债的行市无法在《申报》和《新闻报》上刊登。相反,上海西商众业公所则利用其在华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拉拢掮客,广揽业务,使华商股票商业公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公会会员为此多方周旋,苦心经营,总算没有被西商众业公所挤垮,使业务有所发展,并逐渐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套交易方法和规章制度,为二十年代初正规化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外商在上海开办的洋行日益增多,1870年,上海的外商洋行有二百多家,通常每家洋行雇佣一个买办,因此买办数量也与日俱增。在为洋行服务过程中,买办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统计,大买办商每人都拥有近lO万两的资产。在外面洋行纷纷开办近代企业的刺激下,不少买办,包括一些富商和官僚,也投资创办新式企业,采用西方股份制形式,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集资,象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电报局,上海机器造纸总局,裕泰恒火轮面局(即机制面粉厂)等企业的股票已在市场上纷纷出售。于是,一家由华商经营股票买办的公司1882年9月宣告成立。这家称为“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的股票经营商号,在1882年9月27日《申报》上登出大版广告,向人们宣传股票公司开办的意义和作用。开办广告说:“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今特设一平准股票公司,对几方面有利;一为平准公司可以确访那些新办公司的底蕴,广采舆评,持平股票定价,使之能跌涨在宜,有利于各公司。二为初来沪者人生地疏,欲买股票苦无门路,平准公司则每天将股票牌价挂出,购者可一见而知,利于购票者。三为市场上传说的涨跌行情往往使股票持有者心慌神乱,而有了平准公司,市场上流传的讹言可以不信,利于股票收藏者。四为平准公司可以办理股票抵押业务,使那些急需现钱的股票持有者既可以渡过经济难关,不致受人挟制,以能保持股票原价而不受损失。五为各种公司创办旷日持久,难以快速见效,即使囤积货物,也有难于脱手之虞。而创办平准公司则轻而易举,不需仓栈,开销省而收效大,利于本公司。这一宣传,倒也清楚地表明了早期华商股票商号的宗旨和经营特点。
这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设董事数人,正副执事二人,专门负责处理公司的一切事务,此外还聘请账房二人,跑街二人,翻译一人,书记一人,庶务一人,学生二人,在当时上海,也算是颇有规模。平准股票公司对于各种股票市价,每日公决后,即写出挂水牌.告之于众,凡在该公司买卖股票,由谈公司给与发票,三个月后,凭发票至公司扣还回拥百分之二十。平准公司开办后,每隔几天即在《申报》上刊登各种股票的价格,其买卖的股票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机器织布局、仁和保险公司等二十来种。一时人们购买颇为踊跃,股票行情看涨。象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股票,每股(一百两)升水在二倍到二倍半,湖北长乐、鹤峰、热何平泉等铜矿的股票也无例外地升水在一倍半左右。有一个曾经在中国呆过,1882年l1月间回到上海的外国侨民诉述他对上海的印象时说,在他一抵达上海后,便为当地居民所谈的无一不是有关股票的行情而惊讶不已。可见当时股票买卖之热。
但是由于当时华资以招股形式创办企业,在国内还属首创,除轮船招商局等几个大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外,不少是地方各省兴办的中小企业,尚处于筹备阶段,技术是否有把握,利润是否有保障,均尚难预料。许多购买股票者的钱,并非是自己的余资,不少是闻购股票有利可图,临时向钱庄等处借来。1883年年中,上海金融市场出现颠波不定的征兆,市面上银根紧俏,企业股票市价受金融影响,连续下跌。该年7月,曾经以每股二百十六两市价被争购的开平煤矿股票,这时只能卖到一百二十两。到了lO月,每股又跌到七十两。原先市价曾到二百六十五两的轮船招商局股票,此时也只值九十两。至于各省办的矿业公司股票,简直分文不值。此时又恰逢中法战争升级,动荡的时局加剧了金融的波动。L0月上旬,上海北市两家大钱庄首先倒闭。接着经营地产公司的徐润和大丝商胡光庸相继破产,到这年冬天.一场金融危机终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整个上海市场,南北市大钱庄从年初的七十八家到年终只剩下十家,南北市行号栈铺受拖累而闭歇的不下三四百家,各种金融和贸易活动几乎全部陷于停顿。在这种情况下,方兴未艾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在金融风潮中股票持有者遭到惨重损失,这使此后企业的筹集资金活动难以继续开展。曾经是漠河 金矿矿主的李金镛在风潮过后感慨万分地说:“中国自仿效泰西集股以来,就上海一隅而论,设公司者数十家,鲜克有终,而矿为尤甚,承办者往往倾家荡户,犹有余累。‘公司’两字久为人厌闻。”开场很好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也在这场席卷整个上海的金融风潮中夭折。当初不惜功本购买股票而遭惨重损失的经历,使人们始终心有余锈,所以直到十年之后,一般商人一听到“纠股集资”四字,仍然“无不掩耳而走”。华商企业股票买卖受此打击,几乎一蹶不振,大约二十年后,才缓缓地恢复过来。
清朝末年,日趋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民族工矿企业的兴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当时“设厂自救”和“抵制外贷”的呼声迫使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自办企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企业因而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机。在这个建厂高潮中,一些民族资本企业经营颇有起色,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南通大生纱厂,规模扩大,其集资股票在社会上流通甚广。同时国人自办铁路热潮兴起,商办的浙江铁路公司,江苏铁路公司,粤汉及川汉铁路公司先后成立,向社会发行股票,人们又开始踊跃地购买股票,这吸引了一些华商掮客从别的行业开始转向股票交易。有一个原先经营线袜业的搞客,平时靠本业收入甚微,常常入不敷出,一次有人要出售铁路公司股票lO股,此人介绍成功,获佣金38元,费力不多而收入可观,顿时使他感到股票买卖开辟了他新的前途。光绪末年,由上海绅商王一亭、郁屏翰率先在南市关桥创办“公平易”股票商号,此后又有孙静山在九江路开办“信通公司”,成为经营股票买卖的专业户。同时,那些兼营股票买卖的掮客,常常每天下午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今湖北路)转角处的惠芳荣楼聚会,名曰“茶会”,实际上一面互通消息,一面在品茗之际口头拍板成交。来茶楼求购股票者,多是些拥有游资的茶商、丝商、洋行买办等。下午,这些兼营股票交易的掮客则各奔东西,或为各客邦(如京津邦、山东邦、厂东邦、本邦)票号、钱庄兜揽生意或回自己的商号经营本业。后来股票交易数量日多,茶会的形式有诸多不便,一些掮客干脆在旅馆租上一个房间.或在某个商号内挂出一块招牌,上写:“某某股票公司----代客买卖各种股票----内国公债铁路证券”。随着股票营业日见发达,一些兼营股票的掮客便完全脱离本业.集中在石路(福建中路)一带,专营股票买卖了。
茶会时代的股票买卖方式,尚处于原始状态,一切交易,都是现货买卖,没有约期买卖和定期买卖。一些零星交易,往往是先由掮客收买,等到集成一笔整数,再转售给他人,如碰到数额较大的股票出售,掮客财力不足,便由出售人委托掮客,代觅买主,待买主找到,掮客便收取一定的佣金。股票买卖价格,多半由掮客定出,求售之人,只望早日脱售,故对股票价格并不斤斤计较,成交佣金的收取,也无限制,所以股票掮客获利不少。
民国元年政府发行六厘公债,同时苏浙铁路收归国有,市场上股票买卖越来越多,从事股票交易的掮客也不断增加,于是这些掮客在民国三年七月,备文呈请农商部同意,仿照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形式,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会所设在九江路渭水坊,同时附设一个股票买卖市场。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建立后,股票交易方式比茶会时代有所发展,公会除专设一股票买卖市场外,对一些事项作了具体规定:一、各会员每天集会时间固定在上午9时至ll时。二、收取佣金的标准统一;记名股票,因转让买卖手续繁复,交易时又容易发生纠纷,故其佣金按票面值每百元收取一元或五角,即百分之一或百分之零点五;不记名的公债票,因交易手续简便,收取佣金为百分之零点二五。三、每日会员集会结束后,仿照西商众业公所做法,由公会根据当日成交价,编制行情单,分送给各会员。四、规定营业范围为现货买卖和委托买卖,后者数额较大,由出售者规定最高或最低限价,委托会员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这种买卖都在商定后当天下午交货,又称代客买卖。
当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营的股票,一种为公债票,计有爱国公债,民国元年、三年、四年、五年发行的各种公债;一种是铁路证券;一种为公司股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公司股票不下二三十种;再一种为杂牌证券,如储蓄票、印花税票等,可谓门类繁多。
民国五、六年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国内华商企业乘隙蓬勃发展,各种公司股票行情看涨,而政府的内债信用也甚巩固,所以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民间争相购买,各种股票交易十分兴旺。但是好景不长,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鼓动下,积极策划参战,将民国元年六厘公债未发行部分拨充军费,结果政府信用丧尽.公债市价暴跌。另外,同样是民国元年六厘公债,因债票号码、发息地点不同,价格相差甚大,如北京票、南京票、湖北票、上海票等等,名目繁多,价格不一,投资购买者稍不谨慎,即受意外损失,由是公债的信用一落千丈,零星的公债交易因此绝迹。
正当零厚星的公债交易因政府参战引起信用危机而绝迹时,股票的期货买卖却出现了转机。原来民国五年,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恢复帝制,引起各方强烈不满,同时因北洋政府滥发钞票信用不稳,发生北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挤兑风潮,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此宣布停兑钞票,止付储户存款,而在上海的中国银行分行则对停兑命令进行抵制,声誉因此大振,对此上海股票商业公会那些会员,竞相争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京钞的定期买卖,有一月期、二月期、三月期等名目,虽然一时成交数额并不太大,但在证券交易史上,可谓开了期货买卖之先端。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之初,参加公会的会员仅有十三家,随着股票交易的发展,会员逐渐增多,到了民国九年,有会员五十余家。当时在福建路、九江路和汉口路一带,股票公司林立,形成了颇为热闹的华商股票市场。但是股票商业公会会员的资金毕竟微薄,既没有银行的支持,新闻界也给以冷遇,公会所做股票和公债的行市无法在《申报》和《新闻报》上刊登。相反,上海西商众业公所则利用其在华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拉拢掮客,广揽业务,使华商股票商业公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公会会员为此多方周旋,苦心经营,总算没有被西商众业公所挤垮,使业务有所发展,并逐渐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套交易方法和规章制度,为二十年代初正规化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其他回答(共7条)
-
2021-06-19 12:54 龚家逵 客户经理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国股票市场也称为中国股市,1989年开始作为试点,本着试得好就上、试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运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国股市试点要停、股市要关门这类消息。
后受“3.27国债期货事件”影响,中国期货市场于1995年进行全面的整顿清理,中国股市成为扶持的对象,这样股市才由此迎来了真正的利好,转而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
2021-06-19 12:51 齐晓娣 客户经理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交易
下面是中国股市的情况
■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这种行情在现在看来,足以让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股市政策市"的说法也被投资界普遍接受。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
2021-06-19 12:45 米增强 客户经理
中国股市从1989年开始作为试点,而真正开始是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证交所的成立与营业开始让股票可以集中进行交易,因此中国股市严格来说是从1990年12月开始的。之前虽然已经有了股票,但没有政府干预是不规范的。
深圳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以后,中国股市才真正拉开了交易的序幕。同时证监会的成立,也让中国股市朝着正规、法制的道路发展。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法典:应用版》 -
2021-06-19 12:42 齐敦益 客户经理
中国股市什么时候开始的?
四、大势情况:如果大盘当天急跌,破位的就更不好,有涨停也不要追
在一般情况下,大盘破位下跌对主力和追涨盘的心理影响同样巨大,主力拉高的决心相应减弱,跟风盘也停止追涨,主力在没有接盘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第二天无奈立刻出货的现象,因此在大盘破位急跌时最好不要追涨停。
而在大盘处于波段上涨时,涨停的机会比较多,总体机会多,追涨停可以胆大一点;在大盘波段弱势时,要特别小心,尽量以ST股为主,因为ST股和大盘反走的可能大些,另外5%的涨幅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抛压。如果大盘在盘整时,趋势不明,这时候主要以个股形态、涨停时间早晚、分时图表现为依据。
五、第一个涨停比较好,连续第二个涨停就不要追了
理由就是由于短期内获利盘太大,抛压可能出现。当然这不是一定的,在牛市里的龙头股或者特大利好消息股可以例外。 -
2021-06-19 12:39 辛培军 客户经理
1990年10月吧,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都称上海“老八股”。因为上海交易所就有8只股票 -
2021-06-19 12:36 齐春敏 客户经理
中国股票证券市场 起始于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举贷和王侯的放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债券。明后清前,在一些收益高的高风险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成为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企业发行外资证券。1872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证券的出现促进了证券交易的发展。最早的证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间进行,后来才出现华商证券交易。1869年中国第一家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成立。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使证券交易无序发展变得更加规范。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两所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市场的形成。1992年中国开始向境外发行股票,2月,第一支B股(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6年12月,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停制度(即指涨跌幅一旦超过前日收市价的10%,该股票将于当天停止交易)。
从2005年夏天开始,中国股市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其目标是消除各类股权分置的结构,从而解决中国股市的顽疾。在股改过程中,已经完成股改的股票被添加“G”标记。2006年10月9日起,原股改完成的股票的G标记取消,未股改股票加上S标记.这标志着大陆A股的股改工作基本完成.
然而,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股市的弊病并不在于股权分置的问题,而在于中国股市缺乏诚信,以及监管不得力造成上市公司质地过差且投资人无法获得合理的赔偿。同时,由于此次股权分置改革以“速度”为目标,忽略了改革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编辑] 股票的分类
[编辑] 中国大陆分类
按票面形式,可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有面额股票和无面额股票。
按上市交易所和买卖主体,可分为 A股 (上海和深圳)、B股(上海和深圳)、H股(香港)、N股(纽约)、S股
按持股主体,在2005-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可分为国家股,单位(法人)股和个人股。
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出现股票,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而股份制度真正在中国出现,则是始于19世纪中叶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时期。1872年,李鸿章筹建招商局,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股票的凭证。
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日益壮大,股份公司也不断地建立,上海成为股票交易的中心,在抗战时期,上海滩已有多家股票交易所存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5月发布命令,在上海重建证券交易所,并于同年9月开业。
对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股票市场,现在只能从影视或文学作品中找到回忆,茅盾的小说《子夜》给了我们太多的“股票市场人吃人”的记忆。以至于现代的年青人由于看不到因炒股票而跳楼的例子而感慨万千:难道一夜之间小小的股票突然变得温柔起来了?
1949年5月,在上海解放的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被关闭。
百度历史回答 -
2021-06-19 12:33 齐显影 客户经理
在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与此同时,在清朝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也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股票。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华商组织了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外商组织了“股票掮客公会”,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专门从事股股票交易的机构。1891年洋商开办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众业公所。1908年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严重的投机倒把事件。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这些问答能否帮助您?
相关百科精选
日本财产保... 日本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吸收境内外6家投资人共同发起、于2003年12月15日成立的一家专业财产再保险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人民币;2005年10月,增资6.5亿元人民币,
已有 86485 位专家入驻汇财吧问答
已经帮助 1173961 人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