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一定会导致储蓄存款贬值,这句话对不...
如题

声明:本网站依照法律规定提供财经资讯,未授权或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发布交易广告。对任何广告信息请谨慎交易,谨防诈骗。举报邮箱:xxxxxxxxx@qq.com
2020-12-24 06:09最佳答案
因为会导致你存款的实际收益下降,甚至是亏损,比如说利率是5%,即如果以本金100元计算,一年后的本金和是105元,但如果此时的通货膨胀率也是5%的话,那么一年后你的实际收益仍然是100元,但如果通胀率过高,甚至是高于利率,那么你的存款甚至是亏本的~这就是比较简单的解释通胀对于存款的影响。
其他回答(共7条)
-
2020-12-24 06:15 龚宇辉 客户经理
纸币贬值,可以选择保值储蓄 -
2020-12-24 06:12 龚子鸣 客户经理
首先这里的预期较高指的是认为未来通货膨胀率要比目前的高,这样你的钱会在未来变得比现在更不值钱。
因此会增加你在现期消费的动机:假定有100元,现价50,则能买到俩;(预期通货膨胀为100%)则在下一期100元这能买到一个(此时价格变为100, 即现价*(1+预期通货膨胀率)))。
不矛盾,都是消费欲望更强的体现
-
2020-12-24 06:06 龚家跃 客户经理
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哦。把存款存银行利息低,国债收益要高一些~ -
2020-12-24 06:03 齐旭明 客户经理
通货膨胀使得以前的100块在现在买不到价值100块的商品
也就是说你把100块存银行里,未来取出来时,由于通货膨胀,这100块不能再买到未来相应的商品
所以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你把钱存银行等于在亏损,只有当你这100块的收益率超过通货膨胀率的时候才能收益 -
2020-12-24 06:00 黄益汉 客户经理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近几年来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CPI也同样在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近两年来GDP增长都在9%以上,CPI却没有多少波动,表面看来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市场行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之内CPI大起大落,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国的CPI大幅波动有些异常。三是随着CPI大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通货紧缩阴影重现。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太轻松。十多年来让几乎每个人都得到实惠的“高增长、低通胀”,在进入2007年后演变成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小幅攀升,这让许多人不适应甚至明显感受到了生活上的压力。
2007通货膨胀压力的特点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攀高,连续6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可忍受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11月的CPI同比上涨6.9%,再度刷新10月6.5%的199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尽管这一价格涨幅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基于由货币发行过量引发的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以及哪怕是温和通货膨胀本身的巨大危害,我们仍然要对此高度警惕。
应该指出的是,此次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2007年1~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超过了80%,而非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不到20%。从11月的情况来看,CPI同比上涨6.9%,其中,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这里我们看到:不仅是创1996年以来新高的CPI,而且还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类价格继续快速上涨和居住类价格的加速上扬。
由此也就决定了这次价格上涨及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此轮物价上涨由生猪价格的大幅提高发轫,2007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CPI的逐月攀升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在上半年CPI3.2%的涨幅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主要集中在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蛋价格的上涨。其次,2007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还在回落;之后,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才逐渐传递到生产资料和其他工业品上面,从而使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凸显。第三,2003年以来连续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际收支持续、大额的顺差导致外汇占款激增,货币投放量被动过度增加,过剩的流动性成为推高资产价格和CPI的重要因素。
当然,归根结底,我国目前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外汇占款带来的过多的货币投放引起的。其内在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在现行汇率体制下,导致外汇储备累积和货币供给过度增长。激增的外汇占款、过剩的流动性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同时引发了以食品为代表的价格上涨,推动CPI逐月走高。另外,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加之其它因素如原油、农产品等原材料进口价格越来越高,高成本的原材料进口也必然引导下游产品的全面涨价,使得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凸显。
2008年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因素2007年毕竟已经过去。进入2008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呢?
客观地说,2008年,我们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可能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因素依然不少。
大致看来,由于原油供需依然紧张、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的影响以及美元贬值,国际原油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并可能继续上涨,其他能源价格(如煤、天然气等)仍然可能进一步攀升;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农产品价格正处于补偿性上涨阶段、农产品供需紧张状态将在较长时间存在以及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国内粮、油、肉类、蔬菜及各类食品价格也可能仍将上扬;由于原材料、资源、环境成本上升和出口成本提高,会推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由于国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力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及技术工人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并长期作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由于资源价格改革步伐的加快,将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由于2006年以来货币信贷持续扩张对未来价格的上行压力依然存在,以及2008年还将面临新增的货币信贷投放压力,从而增加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涨;由于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必将影响到居民、企业的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行为,特别是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黄金等资产的需求,并推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进而加大价格上涨压力;由于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医疗价格偏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偏低,影响民众消费预期;等等。所有这些,都可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推动价格的上涨。 -
2020-12-24 05:57 赵顺贵 客户经理
1:请问一下一般是否用CPI增长率代表通货膨胀率
对。
2:现在的CPI增长率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CPI07年平均至少增加4.5%,而在几次加息后也只有3年或以上达到这个利率.
那么其他类型的储蓄一般是否都在以负利率贬值?家庭储户平均一般会有几成分配到3年以上定期?
中国全民储蓄存款,2007年第,大约6.8万亿是活期,10.5万亿是定期。具体3年以上的有多少就不太清楚了。利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率,那么存款就是在贬值。日本0利率很多年,货币以及存款就是在贬值。
3: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最好能附带最近的案例.
通货膨胀很高,人们就会想办法买东西保值,不愿意储存多余的货币,这样对经济是有害的。好像有这么个说法,通货膨胀率上升1%,GDP就会下降百分之零点零几。一年百分之几的通货膨胀问题不大。一年百分之几千恶性通货膨胀会对经济有很坏的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很高,政府会提高利率来减缓通货膨胀。2007下半年的货币紧缩政策就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 -
2020-12-24 05:54 黄盛波 客户经理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货币主义的解释: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pullinflation)。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neo-keynesian)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j.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inflation)——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shock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inflation)——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或称需求面):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货币供给在程度温和的通货膨胀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争议。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其具强力连结;相反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强调总体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凯恩斯主义解释法的基本观念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tradeoff);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极佳的描述出美国在1960年代的经历,但不足以诠释其于1970年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升高与经济停滞结合。现今菲利普斯曲线用以关联薪资总额增长与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关系而非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之位移因为供给震荡与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固定因素,当代整体经济使用‘位移’过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平衡)来描述通货膨胀。供给震荡意指1970年的油价震荡,而固有型的通货膨胀意指物价/薪资循环与通货膨胀预期,表示在正常经济情况下容忍通货膨胀。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动通胀。另一个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为潜在产出(有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达到最高生产力的状况下经济体之GDP水准——为习惯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种输出标准对应于nairu——固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或全职性的失业率。在如此架构下,固有型通货膨胀率为内因性地取决于经济体内的劳动量:GDP超出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低于nairu)时。该理论指出,在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提高价格而加剧,且固有型通货膨胀会更恶化。进一步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高通胀与高失业摆向滞胀。这种“加速型通货膨胀”曾见于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越战的开销(由小额加税扺消)在数年间将失业率压低在百分之四以下。GDP低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高于nairu),而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企图降价,让市场消化超额数量,并低估固有型通货膨胀而减低;即阻止通货膨胀。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低通胀与低失业摆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货膨胀曾见于19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抗通胀措施带来数年的高失业率,其中两年曾高达百分之十。GDP相等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也等于nairu)时,只要没有供给震荡,通货膨胀率即不变。长期说来,大多数的新凯恩斯总体经济学者视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直。也就是说,若通货膨胀率高到可以压过失业率的情况下,失业率为其前提,且等相于nairu。然而,以该理论作为政策制订的标的存在缺陷。潜在产出(以及nairu)的数量通常为未知,且会随时间改变。另外,通货膨胀率的发生并不对称,上升的速度较下降为快;更糟的是还趋向随政策而变。例如说,在撒切尔首相主政时期,失业者发觉自己处于结构性失业,也就是无法在不列颠经济体内找到适才适所的就业机会,当时英国的高失业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潜力降低)。在一经济体避免跨越高通货膨胀的门坎时,结构性失业率的提高暗示着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业机会。若假定nairu与潜在产出两者皆具独特性且迅速达成,则绝大多数的非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可理解为包含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中。当"供给面"固定时,通货膨胀取决于总体需求(aggregatedemand)。固定供给面也暗示著公私机构的开销定然相互冲突。故政府的赤字开支会对私营机构产生排挤效果,而对就业水准并无影响。也就是说,资金供给与金融政策为唯一可影响通货膨胀者。各金融产品比重为gp,gk,gj,gy,分别代表P,K,J,Y占金融市场价值的比重。T代表风险利率,又称风险报酬率:Tp,Tk,Tj,Ty分别代表P,K,J,Y的风险报酬率R代表收益率:RpRkRjRy分别代表P,K,J,Y的平均收益率。设银行利率为r;这里我们不讨论风险投资,这并不表示风险投资不重要,只是它的收益率不好确定,而且它并不影响我们的讨论。证券的综合利率为:S=(Rp-Tp)gp+(Rk-Tk)gk+(Rj-Tj)gj+(Ry-Ty)gy由于证券中债券,股票,基金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基金主要依赖股票与债券,所以公式可改写为:S=(Rp-Tp)gp+(Rk-Tk)gk证券综合利率S与银行利息率r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证券市场投资规模是否过量。因为r的利息率与流动性是决定资金安全与最低收益的唯一保证。风险利率T与银行利息率r成正比,而与债券,股票,基金的预期收益率RpRkRjRy成反比。除此之外政府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失业率等也会影响风险利率。1.当r>S时,证券价格普遍被高估,市场危险;当利率r低时市场泡沫非常大,市场随时有崩溃的可能;当利率较高时,市场失控,市场风险高,投资者风险偏大,利息率应被提高,通货膨胀可能发生,这是因为某些行业收益好,推动了投资的不平衡,低利率的情况相当于日本90年的泡沫经济。2.当r<S时,证券价格普遍被低估,利率r低时风险低,投资者风险偏好弱,资金过剩,通货膨胀可能高;利率高时,风险低,市场需要资金推动,利息应被降低以促进投资,通货膨胀低,较高利息率相当于美国本世纪对经济的调控。风险利率是一个特定利率,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风险利率有时被高估,有时被低估,也就是说证券综合利率低,风险利率将升高得更(越)快,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的变化往往快于预期;正常情况下,利息率越低证券市场越大。中央银行的利率轻微变化调控资金流向,并不会导致资金流向银行;通常情况下,是在证券内部流动,如债券与股票的转换;这是因为利率变化往往成为市场转化的风向标,从上面可以看出收益率是决定投资形态的主要量。金融行业与通货膨胀:金融行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与前面一样,满足利润率平均化。只不过金融行业涉及到资产的流动性;也就是说金融行业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低一些。例如金融行业的收益率为4%时,其他行业的收益率可能为6%。这2%的级差就是特定经济环境对流动性的要求,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如果金融行业的收益率超过4%时,其他行业的资金流入金融行业,否则相反。当政府用货币政策收缩信贷或经济萧条时,在金融行业总体收益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预期收益率明显上升(及流动性减弱的预期);资金从其他行业流入金融行业。相反,当经济乐观或政府放宽信贷时,在金融行业总体收益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货币被稀释,预期收益率明显下降,资金从金融行业流向其他行业以求更高的投资回报。通用通货膨胀周期模型1.在低利率下,通货膨胀上升,投资增长,投资以复制性投资为主,创新投资回落,创新投资指生产力提高或发明新产品。失业率下降,如果创新投资少人化明显,失业率下降幅度小,反之失业率下降幅度大,通货膨胀上升引起工资上涨,工资上涨不如通货膨胀快,市场收缩产品生产减少,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减少。行业间平均利润率差异达到最大化,并开始收缩。2.通货膨胀达到最高,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迫使利息率提高,复制性投资的成本上升,且投资减少;而创新投资的比重增加,投资总量减少,失业率提升,通货膨胀回落,产品生产继续减少。3.利息率提到最高,复制性投资大幅度减少,创新投资占主体,投资总量降到最低,通货膨胀继续回落,达到最低值并反弹,失业率小幅上升或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企业的资金成本达到最高,复制性投资达到最低,企业可能大量裁员,如果创新投资以少人化为目的则失业率迅速提升;相反则创新投资可以接收一部分劳动力。由于高利息率,创新投资也不会快速增长因而失业人员的增加大于就业人员的增加,失业率可能小幅上升。创新投资可能引起短期经济增长,但后期市场收缩会阻止经济增长,由于创新投资的小幅增加带来了经济增长,如果政府要减少失业率,市场预期前景好,利息率就会降低,通货膨胀开始上升。4.利息率的下降产生了作用,经济增长,投资增加,创新投资成果产生的效果明显,复制性投资回升,产品增加,复制性投资可能超过创新性投资,行业利润率平均化小且开始拉大,市场需求增长,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继续回升,从而进入新的周期。未来通货膨胀将更加不易衡量和控制,这是因为未来的经济表现为知识经济,无形产品会在经济增长中占更大的比重,而这种产品定价更加多样化,例如成套价值体系或不明确不易衡量的价值体系,将使顾客的议价能力更弱。如现在的网络产品;附加产品与服务的综合成本更加隐形化。政府对价格的控制更加困难。行业利差被强制性拉大,通货膨胀的破坏性将更大。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职能总的说来有三个:其一促进经济增长;其二平衡收入与分配;其三协调行业间利差。资本差异化为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了依据,而通货膨胀转移了收入与分配;这个过程使得资本经济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原动力,这也是资本经济取之不尽的活力之源。[编辑本段]因素分析表现因素稳定的小幅度通货膨胀的其中一个影响是难以重新谈判降价,特别是对薪资与合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价若缓步上涨,则相关的价格便较易于调整。烽火猎聘总经理认为有多种物价会“滞留降价”,但悄悄上涨。所以零通货膨胀(物价维持平准)的效应会以降低价格、盈利、与雇员数的方式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若干公司的执行部门视温和的通货膨胀为“润滑商业巨轮”。追求完完全全的价格稳定会带来极具毁灭性的通货紧缩(物价持续降低),将导致破产与经济衰退(甚至经济萧条)。金融体系视通货膨胀之“潜在风险”为高于储蓄累积财富的基本投资诱因。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就是市场对金钱的时间价值之措辞。也就是说,因为今天的一元较明年的一元更具价值,所以未来的资本价值在经济学上有所扣减。此种观点视通货膨胀为对未来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对低阶层者而言,通货膨胀通常会提高由经济活动之前的贴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导因于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所能进行的影响是对停滞的资金课税。通货膨胀升高时,政府提高对停滞的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于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又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国际贸易:若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遭削减的贸易余额会破坏固定汇率。鞋底成本:因为现金的价值在通货膨胀时会萎缩,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因此会倾向持有较少的现金。此词表示真实的成本会更经常流向银行。(鞋底成本一词是句玩笑话,意指因走到银行而磨损鞋底所产生的成本。)菜单成本:商号须更勤于改变产品价格。此词表示餐厅用于改印菜单所需的成本。恶性通货膨胀:若通货膨胀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会干扰到正常的经济活动,损害供给能力。在一经济体中,会有若干部门编入通货膨胀指数,而若干部门没有,通货膨胀行为会自未编入的部门向编入的部门重新分配。在影响幅度小时,这属于一种政策性的选择,不对储蓄而对变现优先权与手头资金课税。若影响超出一定幅度时,则其效应歪曲,成为个人“对通货膨胀的投资”,也就是鼓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因为以上打击通货膨胀的理由都高于打击其预期行为与打击持有大量资金所需的小幅影响,大部分的中央银行顾及物价稳定性,都以可见但极低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影响因素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痛苦指数(痛苦指数:Miseryindex)·痛苦指数的概念痛苦指数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总合。其公式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学者观点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以完全负面的“痛苦”一词来形容上述通货膨胀机转的负面冲击。实际上,经济学家中有许多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货膨胀的成见是来自其相互影响:群众只记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状况。以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不重要的经济问题,可由对抗滞胀[stagflation](可能由货币主义[monetarist]所刺激)来作部分中止。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这些问答能否帮助您?
相关百科精选
已有 86485 位专家入驻汇财吧问答
已经帮助 1173961 人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