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财吧LOGO

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细
4月1日保险停售?4月1日保险公司多少产品下架?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转载来源:融360、卡宝宝、我爱卡、希财网 时间:2018-11-02

  理财3月30日讯 “4月1日前抢到了‘利赢’,就是抢到了财富,抢不到相当于错过了2003年的楼市与2007年的牛市!”“生命表更换后,同样保额产品,每个月多了几百块保费,几十年算下来多交了好几万块钱呢,还是赶快投保划算啊!”这是近期非常常见的以“4月1日停售”或“生命表更换产品大幅涨价”等为口号的保险营销。


  原来,据去年9月下发《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76号文件”),保监会要求不符合监管的产品在2017年4月 1日前全部停售。记者发现,不少保险经纪将产品“停售”说成是产品“升级”,同时在“生命表更换后产品更新”的促销抢购说辞下,将产品包装成性价比高的产品,引导客户打时间差进行抢购。


  所以,究竟76号文件所说的“产品停售”与“第三代生命表”的使用,会不会导致后续产品的价格大涨?作为消费者,是要及时抢购,还是等待后续新产品?


  业内人士:价格波动不大


  “我们平台此次停售的产品有28款,其中重疾类健康险占50%,而寿险、意外险、年金保险与投连险也不少。” 慧择网寿险事业中心副总经理谢淑贞对记者表示,本次停售有保额保费比例、预定利率与存续期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但对价格影响甚小,消费者不必对此过于较真。


  谢淑贞解释,对产品价格造成影响的,主要是76号文件里对死亡保险金额与累计已缴保费或账户价值的比例的调整。这一比例此前为固定的120%,但76号文件规定,到达年龄(原始投保年龄+保单年度数-1)在18-40周岁区间的,该比例不低于160%,41-60周岁的比例不低于140%。


  比如,一位30岁的消费者投保了10年期的定期寿险,则其到期年龄为39周岁,则其死亡保障金额由此前缴纳保费的1.2倍提升到1.6倍。这明显增加了消费者的保障权益,不过相应地,保费也会有所提高。


  “这其实是调整杠杆比例,但价格波动基本不大,消费者不必对此过于较真。”谢淑贞对记者表示,在上述规定下,在产品重新设计后,保额会有明显提高,所以产品价格出现变动也是合理的。


  实为产品退出机制


  76号文件还对中短存续期产品比例进行限制。其中,1至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年度保费收入比例,要从2016年的90%以内,到2017年的70%再到2018年的50%以内递减。


  “此前不少险企为抢占市场份额,进行‘赔本赚吆喝’产品销售。中短期限产品的限制,就是为避免出现利差损、偿付能力、现金流紧张等重大风险事件。”市场人士指出,这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险企自身回归保障的产品之路,但短期内险企很多热门产品遭受停售,会带来不小成本压力。


  市场人士指出,遭遇监管打压后,万能险的保底利率从此前的3.5%下调到3%。但即便这样,保底收益依然有其优势。“以后万能账户的实际结算利率要么趋近于实际投资收益,要么等于保底利率。当外部投资环境不见明显好转情况下,实际投资收益较差时,保底收益高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谢淑贞如是说。


  此外,76号文件还对保单贷款比例进行限制,“保单贷款比例不得高于保单现金价值或账户价值的80%”。记者日前查阅多款产品合同发现,目前仍有保单贷款比例高于80%。如某险企分红型产品“利赢年年年金保险B款”,其条款规定保单的“贷款金额不得超过本合同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扣除各项欠款后余额的 95%”,据了解,这款产品也即将面临停售。


  “这其实是一个产品退出机制,不符合现行规定或保障需求的人身保险产品应当主动退出。”工银安盛人寿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并不会对产品价格造成明显变化。倒是会对新产品开发与业务转型方面造成很大的成本支出。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4月1日临近,各险企也在谋划着后续新产品的开发与补充。尽管目前对新产品具体形态还不得知,但回归传统保障将是主流。

发表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 条评论
您还没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论
0 条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