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的相关书籍

国际形势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的相关书籍
梅金荣 来自: 移动端 2019-07-03 08:54

声明:本网站依照法律规定提供财经资讯,未授权或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发布交易广告。对任何广告信息请谨慎交易,谨防诈骗。举报邮箱:xxxxxxxxx@qq.com

2019-07-03 09:00最佳答案

推荐以下2本书:

  1.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一书中描述的世界格局,不仅是国际关系史、战争史、地缘政治史,更是一部各国交错的经济发展史与金融史。更难得的是写得明白晓畅,轻松而实用。
    作者简介: 王伟,自由撰稿人、投资顾问。工科院校毕业,却自幼喜好史政类书籍,大学期间曾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授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开始为《舰载武器》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战略时政方面的分析类文章,主要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内政经济亦有所涉及。曾出版过《大国之略》,受到读者好评,由此获得“大内高手”称号。

  2. 地缘大战略  作 者:丁力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
    中国地缘政治学开山作:地缘大战略 书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处境,为此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很可发人深思。如果把欧亚大陆看作一个整体,一体化的欧盟和俄罗斯、印度、中国,大致上各占地图上的一条边,中国所在的这条边上,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门口。其实何止是日本,从中国的四个方向望出去,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除日本外还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再稍远些,是“并不能保证在关键时刻会对华友好”的一些南洋国家,以及动荡的阿富汗;更远处则是正在谋求统一的欧盟和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作者简介:丁力,籍贯是山东平阴,生长在安徽蚌埠,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几个城市生活过,现居北京。2003年起辞去工作,专心投入本书的写作,间或为生活所迫打打零工,终于历6年而成。

其他回答(共7条)

  • 2019-07-03 09:18 赵风群 客户经理

    这类书挺多的,可看看:
    时寒冰的 次贷危机——中国 怎么办
    宋鸿兵的 货币战争
  • 2019-07-03 09:15 齐晓娜 客户经理

    当今中国,国家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先说国家安全,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周围恶狼环视,可谓险象环生。俄罗斯、日本、印度、越南都不是省油的灯,在东海,南海还有上千口外国油井每天都在掠夺我们的油气资源。再说能源安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油气资源,而海上运输线受制于马六甲海峡,极易受敌对国家要挟,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双管齐下,海路受阻,还有陆路首先要和巴基斯坦商议签署允许中国在巴基斯坦铺设输油管道的协议,中国付给巴基斯坦过境费。之所以要在巴基斯坦铺设输油管道,那是因为巴基斯坦和伊朗相邻,而我们知道,伊朗油气资源丰富!!在中国的北方,我们还有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邻国,那就是俄罗斯,有人把俄罗斯说得一无是处,我却不以为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不如前,但是,凭借出售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俄罗斯的经济在不断的恢复,虽然在经济总量上还不及中国,但是人家的人均GDP早就超过中国了。在经济上,中国和俄罗斯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却无力开采,中国资金充足,技术可靠,可帮助俄罗斯开发,若能达成一致,对中俄两国都有利。在政治上,中俄两国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同时面临美国的强权政治,应共同应对),关于粮食安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民以食为天,若无粮食,国家就不会稳定。而现在,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弱妇孺无力耕种,从而造成大量农田荒废,而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粮食,拿来主义在和平时期固然好用,一旦发生战争,必受制于他国。
    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和我国的云南省差不多大,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孤悬于海外。经济发达,日本之所以经济发达,在于二战后美国的保护,这样日本就可以把原本用于军事上的开支全部放在经济投资上。由于地小人多、资源匮乏,日本要发展、要养活这么多人。怎么办,一方面,日本把眼光投向了海洋资源,一方面把资金投向海外。并且大肆购买他国资源,或囤积、或沉入海底,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日本的发展始终受制于海上交通线是否安全,或许这就是日本的宿命吧!
    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丧失了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由此造成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俄综合实力一落千丈。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和物资援助以便改善国内不利局面,俄罗斯被迫向西方国家示好,只可惜美国不买账,而且让北约向东扩张。并且要在这些北约新成员国部署导弹,面对美国步步紧逼,俄罗斯反应迟缓。不仅如此,俄罗斯还要面对日益恶化国内形势,车臣匪帮不断地在北高加索地区制造事端。在此内忧外患之际,普京临危受命,普京上台后做了几件事,其一: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并且很快就攻占车臣全境,捍卫了俄罗斯的领土主权,这一胜利为普京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支持。其二:打击俄罗斯境内的金融寡头和哄抬物价者,这一措施迅速的遏制了通货膨胀,物价逐渐稳定下来。其三:强化中央集权,收回地方(俄境内自治共和国)当局的权利,巩固了俄罗斯的统一。因此,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因为普京,俄罗斯是幸运的。当前,俄罗斯要面临人口减少和战略东移的问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面临崩溃,对于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无力开发,加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冬季恶劣的天气,这一地区的人口逐渐向俄罗斯欧洲部分回迁,留下了大量的“空城”。如果人口得不到增长、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资源得不到开发,俄罗斯要想重登超级大国的地位只能是空谈。
    美国:这是一个霸权十足的超级强国,这也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的国家。组成这个国家的是北美最初的13块殖民地,随后通过一系列战争和花钱购买,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美国。这个国家为什么能在短短的200多年历史中迅速崛起,值得我们深思!!美国建立后,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更多的土地需要耕种和开发,人口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改善人口不足的问题,美国大量的从非洲贩卖黑奴充当劳动力,加上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世界各地的人纷纷来到美国,这些措施奠定了美国的基础。此后,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军工发展,也让美国尝到了军火买卖的甜头,由此一发便不可收拾。鉴于意识形态对抗,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二战后,欧洲国家百废待兴,而这些国家无力发展经济,出于牵制苏联的目的,美国向这些国家提供大量的贷款,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这也让美国获得了”北约“老大的地位。由此也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的安全得到根本改善,在安全上,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极大地减轻,所以并不希望美国过多的干涉欧洲的事务,欧盟和欧元应运而生,作为”老大“的美国自然不能容忍欧洲坐大处处打压欧元,加上欧洲福利分配失误,欧债危机爆发。然而,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让美国债台高筑,失业率陡然上升,可谓得不偿失,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现在,美国将视线投向了西太平洋地区,这就是美国的所谓”重返亚太“,说什么此举是针对朝鲜,实际上主要还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的举行军事演习实际上是在试探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应,然后根据中俄两国的反应制定相应策略,无论是东北亚地区还是中东地区,乱而不战、斗而不破符合美国的利益,既可以让美国向该地区盟国兜售武器,赚足钞票,又可以避免自己卷入战争而带来损失。
    中东:中东地区自古就是各方争夺的焦点,自古就是突厥(土耳其)、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国家)的角逐场,虽然同属于伊斯兰世界,但是三方都想争夺中东地区的主导权。工业革命后,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更是令各大强国垂涎欲滴,以色列建国后,这种矛盾空前激化,几次中东战争因此爆发。两伊战争后,伊拉克自持强大,仅一天就占领了科威特,美国当然容不下伊拉克挑战,通过两次海湾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而伊朗则借助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不断发展,今天的伊朗,早已不是两伊战争时期的伊朗了。和伊朗不同,伊拉克在美军第一次进攻之前不少官员就被美国收买了,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开始,伊拉克士兵就开始逃亡,伊拉克的平原地形也为美国的坦克提供了用武之地,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美国不仅在伊拉克的北部和南部划定禁飞区,而且对伊拉克进行石油禁运、武器禁运,只允许伊拉克用石油换取少量食品,由于失去了石油收入,伊拉克的武器装备得不到修缮和更新,就像老虎被拔了牙。伊朗则完全不同,首先,伊朗有研制和生产进攻性武器的能力,流星、泥石系列导弹覆盖整个中东、北非和欧洲部分地区,这意味着美国第五舰队、美军驻阿富汗基地以及美军在欧洲的部分基地都在打击范围。伊朗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没有交集,想收买和贿赂伊朗官员只能是痴人说梦,伊朗的地形属于山脉纵横,崎岖不平的高原,美国的坦克还能像在伊拉克那样在伊朗的土地上长驱直入吗??美国也曾派无人机去试探伊朗的防空实力,结果接二连三被伊朗俘获,人家能把你的无人机弄下来,就能把你载人的飞机弄下来。最关键的是伊朗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这里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一旦发生战争,伊朗将会击沉大型油轮以阻塞航道或者在海峡附近部署大量水雷,美国若出动扫雷舰,那么,这些扫雷舰将会成为伊朗的靶舰,不信可以试试!!
    中国:新中国建国到现在,中国通过朝鲜战争、珍宝岛战斗、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并且在一穷二白,满目苍夷情况下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农业体系。但是,中国周边的环境改善不多,美国不断的怂恿中国周边邻国和中国斗,这样既可以牵制中国,又可以兜售它的武器,从而小赚一笔,面对美国的”重返亚太“,在政治上,可以东联朝韩、北通蒙俄,在军事上”东进“、”南下“,所谓东进,就是中国海军不但要穿越第一、第二岛链,还要敢于靠近东太平洋、靠近阿拉斯加,美国经常对我国进行抵近侦查,来而不往非礼也!
    昌州野人
  • 2019-07-03 09:12 齐晓彤 客户经理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号称投资者的圣经,如果看不出这本书的好,看不出格雷厄姆的投资水平高,那不适合投资证券。主要讲基本分析。
    《聪明的投资者》 格雷厄姆 证券分析的简化版,更适合普通的投资者阅读
    《经济学》 萨缪尔森或曼昆 美国经济学教程的两套主要教材,一般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册
    《国富论》 亚当斯密 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讲述资本经济中的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核心思想是:要创造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
    《笑傲股市》 威廉欧奈尔 偏重技术分析。非常少见的天马推荐而没有读完未来也可能不会读完(深入学习)的书。
    《选对时机买对股》 威廉姆斯 主要是学习作者观察和总结股市规律的方法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约翰墨菲 公认的期货学习书籍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 世界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巴菲特格雷厄姆的得意弟子,最成功的投资者,他没有写书,所以致股东的信,成为为数不多的闪耀着他的投资智慧的作品
    《股市心理学》 乔纳森·迈尔斯 本书是心理学和投资学的完美结合
    《股市操练大全》系列 黎航 股市的教科书
    《证券交易》(SAC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统编教材证券从业考试系列)中国证券业协会官方的书,投资者可以了解到证券交易的细节,比如集合竞价是怎么产生的。
    《君山股道》系列君山居士国内最好的教材,如果看不出君山居士的水平高,那不适合在中国的股市投资。结合基本面和技术分析以及心理分析
    《短线是银》系列唐能通与初学者以及所谓的短线高手交流用,老鸭头、多方炮等术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果看不出本书的局限,那还要继续看
    《短线英雄》(《多空英雄》等) 只铁 亮点是强调了操作纪律。与所谓的高手交流用,如果看不出本书的局限,那还要继续看
    《要做股市赢家》 杨百万 主要学习杨百万的滑头精神
    《股神林园》 林园 此书作为只知道买好股票,而不知道买便宜的股票的反面教材用。当然怎样判断好公司、好股票,此书还是值得一读
    《期货决胜108篇》刘梦熊很老的讲期货的书,但是现在看来还是一样有用,期货市场没有新鲜事。该书作者境界较高,但是在仓位控制方面,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战胜庄家》 青木 1999版,本书堪称庄股分析的经典。尽管由于证券法的实施、对内幕以及股价操纵等庄股的打击力度加大、几大庄股的崩盘导致所谓的庄的资金灰飞烟灭等种种原因,证券市场无庄不股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很多股票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庄股痕迹,读此书将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历史以及把握未来,同时还有助于与庄股论的投资者交流。本书时至今日,大部分观点和分析还是可圈可点,唯一的瑕疵,是没有把庄股论的致命弱点阐述明白。
    《民间股神》系列 白青山本系列已经介绍了上百位民间股神,但是其中良莠不齐,如果不能区分出书中的骗子,就不能摆脱像白老那样被骗的状况。
    《操盘圣经》 傅吾豪 采用均线系统建立交易系统的经典之作。看完这本书,再去和均线高手聊天就有理有据了。
  • 2019-07-03 09:09 粱俊芳 客户经理

    转载《后冷战时代》(写的不错,对当今世界局势分析的透彻)
    《后冷战时代》
    冷战是西方精英主义者的“底线反弹”,是西方以扩军备战方式为名,行内部思想整肃和认识统一之实,以挽救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的精英主义制度。
    冷战在表面上表现为东西方关系,而后冷战在实质上是南北关系。冷战在表面上被安排为发展权和优先权的争夺,而后冷战是对世界上多数人口生存权的威胁。冷战被西方刻意包装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后冷战则是基于西方追求排他性的资源分配地位所引发的深刻矛盾。冷战根据西方的说法是以和平的制度竞赛收场,而后冷战根据美国的安排,越来越指向核战争和种族灭绝,按美国最着名策士亨廷顿的说法是“文明冲突”。
    总而言之,冷战是西方白人民兵在守势下的“以攻代守”,而后冷战则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结束守势转为彻底的攻势,经济全球化就是服务于把丛林法则从一国推广到全球尺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利益金字塔,目的在于把处于边缘生存状态上世界绝大多数人口,再把他们向毁灭的悬崖推进一步。
    中国就是美国实现其全球目标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门槛和限制力量,这既不取决于中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和政策选择,也和中国所选择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无关,而是由13亿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客观决定的。
    一、50年后对冷战的回顾??
    冷战是西方白人种族主义者蓄意发动的“攘外以安其内”的内部思想清洗运动,其目标有三个:压制和清洗西方社会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思潮,对外推销并协助确立以现代化和民主为意识形态标志的精英主义;以资源和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拖苏东集团进入常规军备竞赛增加其经济困难;扶持一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发展典型如四小龙,最终促使中国这样国家也进行精英主义制度建立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结果促使世界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竞争性下降,极大地有利于西方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和扩大其垄断利润,强化了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交换和输入机制,这无疑也构成西方的冷战重要成就之一。
    1、清除内部威胁是冷战的首要目的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苏联曾经有足够的意愿和实力对西方构成过严重威胁,现实中对西方社会制度的严重威胁,来自西方内部知识精英和民众对西方基本社会制度的深刻反省。西方以外在威胁为借口,营造战争恐怖,并以此为手段梳理精英和民众思想,西方在外部进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内部思想整肃的需要。
    美国和西方主导冷战的产生,具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追求打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把苏联拖入军备竞赛之中去;二是在国内以战争恐怖对待因反省大战已经达到怀疑西方根本制度的知识精英。前一个目标是表,后一个目标是里,因为苏联始终没有发展起足以威胁西方社会的军事力量,也没有适当证据表明苏联有威胁西方的足够意愿;但是西方社会内部的精英和民众阶层,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和深刻反省,却足以导致西方社会根本制度的崩溃和颠覆。这两个目的一是对内一是对外,对内目标居于主要地位,按照毛泽东在1946年的说法,美国主导发动冷战的目的是要“进攻美国人民”;对外需要完成的任务是需要树立垄断资本的国际优势地位,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维持西方资本家对整个世界(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统治地位。
    由于对西方根本制度被抛弃的深刻担心,西方精英主义者产生强烈的“底线反弹”情绪,使用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就极极端地违背了美国的极端现世主义原则,扶持竞争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扩军备战与麦卡锡清洗的目的,同样在于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理由,来执行清除思想上的反对派之实。
    2、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根本威胁力量在于西方内部??
    在一战后的1919年3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而到1931年的大萧条时期,这种情绪更加高涨,并且扩散到精英阶层中去,汤因比指出“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着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到了1945年二战之后,这种反思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高度因为苏联战胜纳粹(88%的德军伤亡是苏军取得的战果)的巨大威望而更加放大。即便是最最自私的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破天荒地对欧洲竞争者进行输血治疗。而欧洲虚弱正是美国培植的德国法西斯的功劳和最初追求的效果,由于这种良好效果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深刻反省,使得美国再也无法无动于衷——因为欧洲精英主义制度面临瓦解的危险。这种危险迫使美国资本家阶层不得不进行“马歇尔计划”,目的是要拯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
    同时,西方进行思想清洗也是非常积极的,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思想清洗最典型地表现在美国法西斯的“麦卡锡清洗”和德国法西斯两次对共产党进行的大屠杀上。由于西方的雇佣制度所提供的特殊便利,麦卡锡清洗虽然在表面上不如德国纳粹那么血腥,但是在思想清洗效果上更为成功和彻底。1970年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想要找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与萨缪尔逊做对手进行理论辨析,找来找去竟然一个人都找不到,最后只找到一个乔姆斯基(语言哲学家,带左翼倾向)来代替。
    3、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颟顸无知??
    在名义上苏联是冷战的另一方,但是苏联从来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与应对尺度,被动地按照西方设定的轨道,卷入一场不知己不知彼的军备竞赛。苏联热衷于稳定东欧边界这个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和实质威胁的既得利益,热衷于取得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西方法理承认,热衷于在防御态势下搞进攻性军事部署,参与以短击长的常规和核军备竞赛,结果坠入西方的彀中——按照西方主导的轨道和西方的强项竞争。
    冷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精英阶层的走向,因为精英阶层是喜欢实现优势地位的,在整体上是支持精英主义制度的。美国的艾奇逊1949年就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民主的个人主义者”身上;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路易斯·安娜·斯特朗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美国压服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发动冷战的目的首先是进攻美国人民,1953年美国的麦卡锡运动就成了毛泽东预言的绝妙注脚。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断,就是针对当时西方精英阶层普遍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深刻反省而言的,冷战的发动者着名的白人民兵丘吉尔、杜鲁门对这一点就更加明确了,只有宣扬“全民国家全民党”的赫鲁晓夫这个蠢材懵然无知。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失败实际上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上去,不过最后是在戈尔巴乔夫和耶利钦手上趋于大成而已。
    西方宣称冷战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这并非偶然,这是西方以“有虞备不虞者胜”的结果。苏联的错误还在于单纯注重武备而错误地放弃思想资源的利用,而西方的最后胜利的取得,则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精英主义者的追随,和苏东精英对人民利益的背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西方实现其冷战目标的,不仅加强了西方的垄断地位,恶化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条件,强化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边缘化地位,而且中国市场对西方工业垄断资本实施不设防的全方位开放,还大大扩展了西方垄断企业的活动地盘。
    4、冷战胜利的标志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冷战胜利的决定性标志是:
    西方社会内部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情绪的消失。这个事件的标志是美国的里根和英国的撒切尔的上台,以及新自由主义主义经济政策的得势。苏东的解体和转向只是冷战战果的扩大,是精英主义制度在本地精英的努力配合下,占领了更多地盘卷入了更多的人口。
    冷战胜利的关键在于精英阶层在总体上忠于精英主义,不管是在第三世界还是第一世界,而且是从前对立的集团内部的精英主义者,进行的建立精英主义制度的努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魅力的竞争,更不是经济效率的竞赛,而是精英主义者热衷于建立精英优先的社会制度。
    和19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萧条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经济困难不是不能克服的,也不是没有解决出路的,但是资本家阶层愿意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哪怕是把世界拖入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苏联的高层精英却非常乐意借机完成社会制度向精英主义制度转变。一项美国机构主持的民意调查表明,只有19%的普通民众愿意苏联制度的资本主义化,相反76%的苏共权力阶层和知识精英,却赞同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的“休克疗法”。
    由于冷战时代的长期努力,西方的知识精英与政权的结合过程也同时完成,在冷战结束的同时,西方的知识精英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大战的反省,迫不及待地宣称“历史终结”。在大战之后西方知识精英基于人类良知,对大战进行的反省和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怀疑,今天在西方已经被典型的麦卡锡腔调,界说为“苏联的同情者”。
    由于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垄断资本在世界上的领地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西方的对外目标也同时实现。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西方得以在技术垄断的基础之上获得空前的世界市场垄断地位,战后的西方主导国际贸易的基础,迅速由战前的“剪刀差”向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南北贸易关系转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实现了空前的富裕和发达。整个世界的社会思潮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象19世纪末期那样,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向右转。在19世纪末期的世界性思潮向右转的过程中,恩格斯的关门弟子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为现代修正主义的鼻祖。
    二、从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的转换??
    1、由冷战到后冷战转换的资源因素与技术因素??
    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除了西方世界的主导之外,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努力目标,实际上是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和发展的早期,只能是从自身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性产品入手,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雷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同时由于工业化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贸易规模都空前扩大,西方从而也得到空前规模的“高价格”产品输出市场,同时相应获取空前的垄断利润。正是在垄断利润的支持之下,西方得以在全球确立非常优越的资源利用地位,使得其经济规模完全不受本国的经济资源限制,成为全世界的高价格产品供应中心和资源消耗中心。
    西方以垄断价格主导了大部分的世界资源,而苏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到一杯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参与军备竞赛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西方却实现了富裕和发达。因为苏联企业从设立目标和经营方式,都无法从世界市场上捞到足够的垄断利润,这从老大哥对中国的真诚技术援助中就可以看到;相反西方企业却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垄断利益输入关系,通过国际市场体系集中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与苏联集团抗衡。
    正是因为冷战过程的深入,需要全世界的资源被动员起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大为上升,美国为了不使自身孤立,对盟友的扶持和拉拢(如马歇尔计划)也使得富裕的阶层迅速扩大,这一切都使得全球人对自然的关系出现巨大的恶化,今天的富裕和发达即使限定在目前的狭小范围之内,相对应的自然资源也显得无法支撑。
    同时二战之后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将有可能不再依赖对工人的剥削,如原来认为难以实现自动化的摘棉花、挤牛奶等作业过程,现在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因此对于维持富裕生活而言,迫切的问题除了加强剥削之外,减少对有限地球资源分享的人口数量成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富人和穷人的和平共处已经受到深刻的质疑,这就是美国策士的“文明冲突论”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减少富裕人口比减少穷人更有效,但是富人目前都是美国的盟友,根据过去时代设立的敌对关系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所以惯性发展的结果是针对以前的被包装成意识形态敌人的那些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工业品就产量而言也是居于世界第二位,而且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还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看起来中国已经具备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能力和决心,中国已经是而且将会是世界上资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地区。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显着改变了世界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经促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在世界市场上急剧下降,下一步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就是一步一步地突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削减西方基于技术垄断和企业规模而建立起来的世界性垄断地位,因此中国既是威胁西方资源分配地位的国家,也是可能威胁西方垄断利润的最大潜在对手。
    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西方垄断价格利益集团接受中国作为正式成员的可能性是没有的。目前西方七国人口不倒7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总人口也仅仅占世界人口的1/5,垄断价格集团中的受益人口与被垄断价格剥削的受损人口比例为1∶4,虽然第三世界国家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但是这种剥削的成果还是很显着的。如果中国庞大人口加入这个特殊集团,那么受益人口与受损人口之比迅速下降到不足1∶2,这样垄断价格能够实现的利益就非常有限,甚至成为毫无意义之举。所以梦想中国的富裕发达,梦想中国在知识经济上有突破,在世界市场上赚取所谓“高附加值”(实质上就是垄断利润)是非常幼稚的幻想。和平竞争与技术进步带来中国现代化,以改变中国在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不利地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敌人(或者称为战略竞争对手,实质意义一样),就是打算使用武力来中断中国的发展进程,防止中国的发展改变美国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地位,动摇美国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
  • 2019-07-03 09:06 齐春敏 客户经理

    同上世界军事,国际形势与战略分析的很透彻
  • 2019-07-03 09:03 龚小花 客户经理

    这个····· ,这方面书籍比较好的很少。即使有,也不要太相信里面说的。因为书都是人写的,写书人往往都加入了很多他个人的主观的东西。而且这年头,写书没有门槛,是人不是人有没有水平都可以写。要看的话,推荐凤凰的媒体,例如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网是国内报道和解说这方面最客观最实事求是的媒体。建议不要看书籍,最好看报纸和网站。因为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书籍发行的周期长,不能及时的反映出当下最新的动态。
  • 2019-07-03 08:57 齐景宪 客户经理

    《国际大格局:对1992-2006年国际形势的观察> /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博士,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博士在综合分析欧亚大陆地缘战略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时,提出了不少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独到见解,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或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相关百科精选

  • 史带财产保... 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

  • 大地车险 大地车险具有1小时到达、全年无休查勤、全年通赔、3G智能理赔、人伤免费救助、免费上门理赔、非事故救援、险时理赔、在线查询速度理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