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黄盛昌 来自: 网页 2021-02-11 06:56

声明:本网站依照法律规定提供财经资讯,未授权或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发布交易广告。对任何广告信息请谨慎交易,谨防诈骗。举报邮箱:xxxxxxxxx@qq.com

2021-02-11 07:20最佳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平性问题,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生态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核算体系和补偿制度。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可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维护中华民族和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战略布局,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经之路。

扩展资料:

生态建设

长江上游云南段生态环境趋好。

以规模连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长治工程”,在云南段取得显著成效:沿长江上游30个县市624条小流域范围内的1.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98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基本农田由0.89亩增加到1.21亩,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得到相应控制。

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其中云南境内河段流域划定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4万多平方公里,是全省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和重灾区。

国家实施“长治工程”后,将云南30个县市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加大投入,多方协调,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着手,开展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

流域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投入机制,鼓励包括企业、个人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参股合作等形式。

投身和参与荒山、废弃地以及地质灾害治理与开发,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从政府包办逐步转向全社会关注,多渠道、多层次增加资金投入,从而大大加快了防治步伐。

最新遥感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6年长江上游云南段土壤侵蚀面积较治理前减少了2098平方公里,危害较大的地灾点得到有效治理,项目区农民人均基本农田增加了1/3。

云南省60多个县(市、区)的金沙江、澜沧江、珠江、怒江、红河、瑞丽江六大江河流域,地质环境脆弱,是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省政府要求,凡是宜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区,都要采取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完成治理任务。

对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尤其要加强监测、预报和预防,尽可能避免或减轻群众的财产损失。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山,全部退耕还林,或重新种植乔木、灌木,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改造为梯地,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安全可靠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要解除禁伐森林给农民带来的后顾之忧,采取措施巩固治理成果,使现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推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其他回答(共7条)

  • 2021-02-11 07:17 连保军 客户经理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基本含义: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发展阶段:

    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

    1994年3月,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扩展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第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

    第二,以较为薄弱的生态条件支持了4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了总体较低环境代价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加入了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责任,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第四,全国自然环境生态水平总体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增加近一倍,森林质量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全国酸雨区面积大幅度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全国地表水质特别是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单位GDP能耗量和水耗量都在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 2021-02-11 07:14 符腾丹 客户经理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 2021-02-11 07:11 赵飞虹 客户经理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有以下4点: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3.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4.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扩展资料:

    三个结合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环境建设



  • 2021-02-11 07:08 樊振生 客户经理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有以下4点: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3、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4、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扩展资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中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

  • 2021-02-11 07:05 辛培军 客户经理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在《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一文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启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主要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发展道路。。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 2021-02-11 07:02 辛培剐 客户经理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 2021-02-11 06:59 辛培军 客户经理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内容: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而经济效益高、环境保护好。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五“规划中指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依法保护环境,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向所有地球公民呼吁: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结束战争,维护和平,全球一家,共同繁荣。
    2001年——2015年环境保护目标是:到2005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力争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减缓,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到2015年,,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力争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参考链接:

相关百科精选

  • 珠江人寿保... 珠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

  • 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由亚洲保险巨擘——台湾地区国泰人寿和大陆航空巨头——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合资创建,总部设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