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件危机?请详细举例阐述?

声明:本网站依照法律规定提供财经资讯,未授权或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发布交易广告。对任何广告信息请谨慎交易,谨防诈骗。举报邮箱:xxxxxxxxx@qq.com
2020-10-16 19:33最佳答案
软件危机的形成
1.硬件生产率大幅提高
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硬件产品已系列化、标准化,"即插即用"。
硬件产品的生产可以采用最高精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自动成批生产。生产效率几百万倍的提高。
生产能力过剩。
2. 软件生产随规模增大复杂度增大
以美国宇航局的软件系统为例:
1963年 水星计划系统 200万条指令
1967年 双子星座计划系统 400万条指令
1973年 阿波罗计划系统 1000万条指令
1979年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系统 4000万条指令
假设1个人一年生产一万条有效指令,那么是否4000人生产一年,或400人生产10年就能完成任务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万条指令的复杂度决不仅仅是100条指令复杂度的100倍。
3. 软件生产率很低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软件的生产却还沿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人工编程生产。生产效率仅提高了几倍。
生产能力极其低下。
4. 硬、软件供需失衡
社会大量需求,生产成本高,生产过程控制复杂,生产效率低等等因素构成软件生产的恶性循环。
由此产生"软件危机"。
5. 矛盾引发"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为了研究、解决软件危机,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软件工程学。它把软件作为工程对象,从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来研究、解决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具体体现
1. 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拖延工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软件开发组织的信誉。以丹佛新国际机场为例:
该机场规模是曼哈顿机场的两倍,宽为希思机场的10倍,可以全天侯同时起降三架喷气式客机;投资1.93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地下行李传送系统,总长21英里,有4,000台遥控车,可按不同线路在20家不同的航空公司柜台、登机门和行李领取处之间发送和传递行李;支持该系统的是5,000个电子眼、400 台无线电接受机、56台条形码扫描仪和100台计算机。按原定计划要在1993年万圣节前启用,但一直到1994年6月,机场的计划者还无法预测行李系统何时能达到可使机场开放的稳定程度。
2. 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投资一再追加,令人难于置信。往往是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
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又往往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3. 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很难沟通、矛盾很难统一。往往是软件开发人员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而用户又不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模式和能力,双方无法用共同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描述。
在双方互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设计系统、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这
其他回答(共7条)
-
2020-10-16 19:36 黄盛杨 客户经理
1、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拖延工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软件开发组织的信誉。
2、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投资一再追加,令人难于置信。往往是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又往往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3、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很难沟通、矛盾很难统一。在双方互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设计系统、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这种闭门造车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最终的产品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
4、软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系统中的错误难以消除。软件为逻辑产品,质量问题很难以统一的标准度量,因而造成质量控制困难。软件产品并不是没有错误,而是盲目检测很难发现错误,而隐藏下来的错误往往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隐患。
5、软件产品难以维护
软件产品本质上为开发人员的代码化的逻辑思维活动,他人难以替代。除非是开发者本人,否则很难及时检测、排除系统故障。为使系统适应新的硬件环境,或根据用户的需要在原系统中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又有可能增加系统中的错误。
6、软件缺少适当的文档资料
缺乏必要的文档资料或者文档资料不合格,将给软件开发和维护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扩展资料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对软件的需求量剧增,对软件的正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迫切地需要缩短软件生产周期。但是,当时的软件编制还是过多地依赖于程序员的能力和技巧,这就导致了软件的生产周期长,可靠性及可维护性也很差。
软件开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从而爆发了一场“软件危机”。所谓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软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
2020-10-16 19:30 樊振清 客户经理
软件危机泛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20 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刚刚投入实际使用,软件设计往往只是为了一个特定的应用而在指定的计算机上设计和编制,采用密切依赖于计算机的机器代码或汇编语言,软件的规模比较小,文档资料通常也不存在,很少使用系统化的开发方法,设计软件往往等同于编制程序,基本上是个人设计、个人使用、个人操作、自给自足的私人化的软件生产方式。
60年代中期,大容量、高速度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软件开发急剧增长。高级语言开始出现;操作系统的发展引起了计算机应用方式的变化;大量数据处理导致第一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诞生。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软件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原来的个人设计、个人使用的方式不再能满足要求,迫切需要改变软件生产方式,提高软件生产率,软件危机开始爆发 。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联邦德国的国际学术会议创造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一词。而1960年代中期开始爆发众所周知的软件危机,为了解决问题,在1968、1969年连续召开两次著名的NATO会议,并同时提出软件工程的概念。 -
2020-10-16 19:27 齐旺梅 客户经理
软件危机的表现:①软件需求增长得不到满足②软件生产高成本、价格昂贵 ③软件生产进度无法控制 ④软件需求定义不准确 ⑤软件质量不易保证 ⑥软件可维护性差 -
2020-10-16 19:24 齐景宪 客户经理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软件才具有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软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
具体地说,软件危机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不很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普及及深入的趋势,软件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使人类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提供的巨大潜力。 -
2020-10-16 19:21 赵颐轩 客户经理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是计算机软件在它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软件及其特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们改变了早期对软件的不正确看法。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程序常常很难被别人看懂,通篇充满了程序技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确,性能优良之外,还应该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扩充。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为计算机的应用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但游荡在软件世界的幽灵——“软件危机”依然存在。因为软件的开发不仅受到程序设计的方法、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开发周期以及软件开发成本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软件质量的保障与其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关系极大。如果所开发的软件其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在运行中将会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其次就是,有软件危机的存在,也对应着程序员不断去更新和完善软件 -
2020-10-16 19:18 齐星星 客户经理
软件危机,是因为千万人合作一个大软件,比如windows 操作系统,结果就会发现让每个人按自己的编程风格完成规定的任务,就会要了命,最后花钱巨多搞出来的东西,可能非常失败。
因为:
每个人只能编写一部分,他为完成任务,需要搞好和别人软件的接口数据,这样接口没有标准,凭每个人随意布置,就会对不上。
即使所有的这类协调工作都搞的很好,最后软件顺利拼接,真正的大麻烦也就随之而来:大软件总是无法避免巨多错误,但很多错误和不能理解同事的思路有关系,这需要读懂同事的软件来检查纠错;即使错的与别人无关,也是需要容易读懂自己以往干活时的思路。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软件往往编写时思路清晰,技巧明白,一旦事过境迁,自己写的是什么,很快忘光,同事的更会云里雾里。这就需要软件编写时有很强的可读性,为此甚至不惜改变算法,降低运行速度和效率。
以上种种,就需要为编程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则,制定可读性,可修改性等要求,这就是软件工程要讲的内容。
这样可以么? -
2020-10-16 19:15 龚小萍 客户经理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是计算机软件在它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软件及其特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们改变了早期对软件的不正确看法。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程序常常很难被别人看懂,通篇充满了程序技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确,性能优良之外,还应该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扩充。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为计算机的应用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但游荡在软件世界的幽灵——“软件危机”依然存在。因为软件的开发不仅受到程序设计的方法、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开发周期以及软件开发成本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软件质量的保障与其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关系极大。如果所开发的软件其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在运行中将会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硬件技术日益进步,计算的存贮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生产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价格的下跌为它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迫切要求计算机软件也能与之相适应。因而,一些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要求提了出来。然而软件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正确性难以保证的三大难题。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致使问题堆积起来,形成了人们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软件危机”。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美国IBM公司于1963年~1966年开发的IBM360系列机的操作系统。该软件系统花了大约5 000人一年的工作量,最多时,有 1000人投入开发工作,写出近100万行的源程序。尽管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得到的结果却极其糟糕。据统计,这个操作系统每次发行的新版本都是从前一版本中找出1000个程序错误而修正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软件质量糟到了什么地步。
难怪该项目的负责人F·D·希罗克斯在总结该项目时无比沉痛地说:“……正像一只逃亡的野兽落到泥潭中作垂死挣扎,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最后无法逃脱灭顶的灾难,……程序设计工作正像这样一个泥潭……一批批程序员被迫在泥潭中拼命挣扎,……,谁也没有料到问题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IBM360操作系统的历史教训已成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典型事例被记入历史史册。
如果开发的软件隐含错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那么在运行过程中很可能对整个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轻则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工作,重则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乃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性事故。如,银行的存款可能被化为乌有,甚至弄成赤字;工厂的产品全部报废,导致工厂破产。
1963年,美国用于控制火星探测器的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个“,”号被误写为“·”,而致使飞往火星的探测器发生爆炸,造成高达数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克服这一危机,一方面需要对程序设计方法、程序的正确性和软件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软件的编制、测试、维护和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程序设计方法学。
1968年,E·W·代克斯特拉首先提出“GOTO语句是有害的”论点,向传统程序设计方法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程序设计方法讨论的普遍重视。众多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都参加了这种讨论。程序设计方法学也正是在这种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什么是程序设计方法学呢?简言之,程序设计方法学是讨论程序的性质、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例如,结构程序设计,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变换,程序的形式说明与推导、程序综合、自动程序设计等。在程序设计方法学中,结构程序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程序设计方法学是在结构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什么是结构程序设计呢?至今仍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又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1974年,D·格里斯将已有的对结构程序设计的不同解释归结为13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结构程序设计是避免使用GOTO语句的一种程序设计;
结构程序设计是自顶向下的程序设计;
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组织和编制程序的方法,利用它编制的程序易于理解、易于修改;
程序结构化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使程序正确性的证明容易实现;
结构程序设计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去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便自动导致自我说明和自我捍卫的程序设计风格;
总之,结构程序设计讨论了如何将大规模的和复杂的流程图转换成一种标准的形式,使得它们能够用几种标准的控制结构(通常是顺序、分支和重复)通过重复和嵌套来表示。
上述定义或解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结构程序设计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实质上,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进行程序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这种原则和方法可设计出结构清晰、容易理解、容易修改、容易验证的程序。
按照结构程序设计的要求设计出的程序设计语言称为结构程序设计语言。利用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或者说按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编制出的程序称为结构化程序。
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关于GOTO语句的用法的争论比较激烈。主张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的人认为,GOTO语句是对程序结构影响最大的一种有害的语句,他们的主要理由是:GOTO语句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不一致,从而使程序难以理解,难以查错。去掉GOTO语句后,可直接从程序结构上反映程序运行的过程。这样,不仅使程序结构清晰,便于理解,便于查错,而且也有利于程序的正确性证明。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GOTO语句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而且有些情形能提高程序的效率。若完全删去GOTO语句,有些情形反而会使程序过于复杂,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计算量。
1974年,D·E·克努斯对于GOTO语句争论作了全面公正的评述,其基本观点是: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特别是使用往回跳的GOTO语句,会使程序结构难于理解,在这种情形,应尽量避免使用GOTO语句。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了提高程序的效率,同时又不致于破坏程序的良好结构,有控制地使用一些GOTO语句也是必要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有些情形,我主张删掉GOTO语句;在另外一些情形,则主张引进GOTO语句。”从此,使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争论得以平息。
后来,G·加科皮尼和C·波姆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程序都可以用顺序、分支和重复结构表示出来。这个结论表明,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并不影响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编写的程序的结构更加清晰。
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体现在采用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逐步求精”方法。所谓“逐步求精”方法,就是在编制一个程序时,首先考虑程序的整体结构而暂时忽略一些细节问题,然后逐步地一层一层地细化直至用所选用的语言完全描述每一个细节,即得到所期望的程序为止。换言之,它是按照先全局后局部、先整体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的过程组织人们的思维活动,使得编写出的程序结构清晰、容易理解、容易验证、容易修改。“逐步求精”方法与模块化设计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粗略地讲,逐步求精主要指一个程序的设计过程,而模块化设计主要指比较大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此外,面对“软件危机”,人们调查研究了软件生产的实际情况,逐步感到采用工程化的方法从事软件系统的研究和维护的必要性,于是与程序设计方法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在1968年应运而生。软件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大型软件。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软件研制和维护的方法、工具、文档;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软件管理等。软件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摆脱手工生产软件的状况,逐步实现软件研制和维护的自动化。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
1.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实际成本比估计成本有可能高出一个数量级,实际进度比预期进度拖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开发组织的信誉。为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往往又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用户的不满。
2.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软件开发人员常常在对用户需求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确切认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往往很不充分,“闭门造车”必然导致最终产品不符合用户实际需要。
3. 软件产品的质量常常靠不住。
软件可靠性和质量保证的确切定量概念刚刚出现,软件质量保证技术(审查、复审和测试)还没有坚持不懈地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这些都会导致软件产品发生质量问题。
4. 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程序中的错误很难改正,实际上不可能使这些程序适应新的硬件环境,也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原有程序中增加新的功能。
5. 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软件不仅是程序,还应该有一整套文档资料。这些文档资料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应该是“最新的”(与代码完全一致)。缺乏文档必然给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6.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硬件成本逐年下降,然而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软件成本随着通货膨胀以及软件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而逐年上升。美国在1995年的调查表明,软件成本大约已占计算机系统总成本的90%。
软件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去寻找产生危机的内在原因,发现其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软件生产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另一方面却是与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关。
软件工程正是为克服软件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它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人们研究和借鉴了工程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软件工程学,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完全克服软件危机。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这些问答能否帮助您?
相关百科精选
中国人寿财...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富德生命人寿(原生命人寿保... 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化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2001年12月28日在上海成立。公司相继获得中国寿险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知名品牌、中国最具成长性保险公司、十大最值得信赖的寿险公司等荣誉称
已有 86485 位专家入驻汇财吧问答
已经帮助 1173961 人解决了问题